从携手共进到战略分歧:微软与OpenAI的演变之路
不久前,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MA)正式批准了微软对OpenAI的130亿美元投资,标志着双方合作的合规性得到官方认可。然而,在这段备受瞩目的科技联姻背后,双方的关系似乎正悄然发生变化。
据报道,微软已经开始秘密开发自己的AI模型,而OpenAI也在积极寻求新的投资方和计算资源供应商,双方似乎在为可能的合作破裂做着准备。
紧密合作下的裂痕
2019年7月,微软向当时的非营利组织OpenAI投资了10亿美元,这被视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投资。根据协议,微软将成为OpenAI的独家云提供商和“首选商业化合作伙伴”,而OpenAI则承诺将服务迁移至Azure云平台。
这一伙伴关系迅速发展。2020年5月,微软为OpenAI构建了一台专用的Azure AI超级计算机,拥有超过28.5万个CPU核心和1万个GPU,网络带宽达400 Gbps,在全球超算排名中位列前五。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对此表示:“微软打造了我们梦想中的系统”,这极大地加速了OpenAI模型训练的进程。
2020年9月,微软获得了GPT-3大型语言模型的独家授权,可用于自家产品和服务。2021年6月,双方的合作取得了首个面向消费者的重大突破:GitHub(微软旗下)推出了AI编程助手“GitHub Copilot”,由OpenAI的Codex模型提供支持。同年11月,微软推出Azure OpenAI Service,将OpenAI的先进模型作为Azure认知服务提供给企业客户。
第三阶段合作与转变
2023年初,随着ChatGPT的兴起,微软宣布与OpenAI进入“第三阶段”战略合作,追加约100亿美元投资。据报道,这一交易使微软持有OpenAI约49%的股权,并有权在收回投资前获取高达75%的利润分成。更重要的是,微软获得了OpenAI技术的独家商业化权利,这直接促成了微软产品线的全面AI化。
然而,随着双方各自的野心和战略需求的变化,这种和谐的平衡开始动摇。2023年11月,OpenAI董事会突然解雇奥尔特曼,理由是他“在与董事会的沟通中不够诚实”。这一决定震惊了整个科技界,也让微软高管措手不及。
资金与算力之争
在微软等投资方的强力干预下,奥尔特曼在几天后重返OpenAI,但这场风波对两家公司的关系造成了难以弥合的裂痕。微软虽然在危机后获得了OpenAI董事会的无投票权观察员席位,但据《纽约时报》报道,微软董事会开始对公司的AI战略过于依赖OpenAI表示担忧,并向纳德拉施压,要求调整策略。
资金与算力之争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裂痕。OpenAI的财务状况远不如其估值光鲜:据纽约时报24年10月的报道,OpenAI预计2024年将亏损50亿美元,其计算成本预计到2029年将飙升至每年375亿美元。在这种压力下,OpenAI多次尝试重新谈判与微软的排他性协议,希望降低算力成本并获得从其他供应商购买计算资源的自由。
自力更生的趋势
奥尔特曼还向纳德拉请求额外数十亿美元投资,但在奥尔特曼被短暂解职后,微软重新考虑了这一请求。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尽管OpenAI继续要求更多资金和计算资源,微软却不再轻易松口。
于是,OpenAI开始积极扩大其投资方阵容,试图降低对微软的依赖。据报道,OpenAI一直在与苹果、英伟达和阿联酋控制的科技投资公司MGX等机构讨论战略投资。24年10月,OpenAI完成了66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1500亿美元,投资方包括Thrive Capital、英伟达、阿联酋主权财富基金MGX等,微软虽然参与了此轮投资,但其主导地位已不如从前。
“星门”计划与新的转折点
2025年1月,在特朗普总统就职仅两天后,OpenAI、软银、Oracle和MGX在白宫宣布启动“星门”计划,这是一个预计投入高达500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项目,旨在为AI提供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微软也宣布“参与”其中,其Azure云计算每年投资800亿美元用以建设数据中心,给OpenAI提供算力服务。但其实,这一支出只是微软在本财年用于建设数据中心的总支出,而非属于“星门”项目。
实际上,“星门”计划最早的想法,是由微软和OpenAI共同提出,在2023年,他们曾讨论过建造一个耗资约1000亿美元的超级计算机,计划于2030年左右建成。微软内部将该项目称为“水星”(Mercury),而OpenAI则将其称为“星门”。然而,到2024年上半年,奥尔特曼对微软的建设步伐感到不满,开始寻找替代方案。
2024年6月,OpenAI抓住了一个关键机会。埃隆·马斯克的xAI此前曾与Oracle和数据中心开发商Crusoe商谈在德克萨斯州阿比林市建设站点,但马斯克突然决定自建数据中心。奥尔特曼迅速接手这一项目,将其作为“星门计划”的第一个站点。于是,Oracle开始与Crusoe合作开发该站点。
根据OpenAI向投资者透露的预测,到2030年,“星门计划”将支持OpenAI75%的计算力需求,这将从根本上扭转当前主要依赖微软提供算力的局面。OpenAI和软银各自承诺向项目投入190亿美元,换取约40%的经济权益,Oracle和MGX则提供了另外约70亿美元,其余资金将来自其他投资者和债务融资。
“星门计划”的启动标志着OpenAI与微软关系的重大变革。据报道,微软最初只是将阿比林交易视为一次例外,但有些事情有了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奥尔特曼很快确定OpenAI需要更多的计算集群来开发超越人类表现的AI。2024年10月,OpenAI首席财务官Sarah Friar告诉同事,公司已在考虑为数据中心筹集债务,无论是否有微软参与。
随后,两家公司就合作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协商,包括微软作为OpenAI独家云提供商的地位。2024年12月底,两家公司修改了协议,删除了与云相关的排他性条款,这意味着OpenAI可以自由寻求其他云服务提供商。2025年初,双方还就未来合同中微软向OpenAI收取的算力费用达成了降价协议。
尽管如此,微软仍保留了重要的商业利益。微软继续持有OpenAI约49%的股权,有权获得高达75%的利润分成,并保留了使用OpenAI知识产权的权利。纳德拉将这一变化视为一种平衡,使微软能够继续从OpenAI的新模型中受益,而无需承担建设大型AI训练集群的全部成本。
微软的AI独立计划
面对OpenAI不断增长的成本和不确定性,微软早已开始实施降低依赖的战略。2024年3月,微软以至少6.5亿美元的价格“挖走”了AI创业公司Inflection的大部分员工,该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Mustafa Suleyman被任命为微软消费者AI部门的负责人。
Suleyman肩负双重使命:一方面继续与OpenAI保持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为微软打造能够替代OpenAI技术的自研产品。这也是微软谨慎态度的一个缩影:既不想完全切断与OpenAI的联系,又不愿过度依赖这一合作伙伴。
Suleyman领导的团队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根据最新报道,该团队已开发出代号为“MAI”的AI模型家族,在内部基准测试中展现出与OpenAI和Anthropic等行业领导者产品相当的性能。此外,他们也在开发o1类的“推理模型”。
微软已经开始尝试将这些MAI模型替换掉Copilot中的OpenAI模型,并考虑在今年晚些时候以API形式发布MAI模型供外部开发者使用。这将使微软直接与OpenAI的API服务形成竞争,标志着双方关系从纯粹的合作伙伴向潜在竞争对手的转变。
“微软不能只依赖OpenAI技术,否则可能会被甩在后面,”投资银行D.A. Davidson分析师Gil Luria表示,“这是一场真正的竞赛——而OpenAI可能不会赢。”
多元化的AI供应链
微软已开始多元化其AI供应链。据The Information报道,在Suleyman的指导下,微软正在测试来自Anthropic、马斯克的xAI、DeepSeek和Meta等公司的模型,作为Copilot的潜在替代品。这种“多厂商”战略明显是为了降低对OpenAI的依赖风险。
随着双方各自推进自立计划,双方工作关系也变得日益紧张。据The Information报道,去年秋天,Suleyman在与OpenAI和微软高管的视频通话中,要求OpenAI员工解释其最新模型o1的运作原理,尤其是其“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技术。
当OpenAI未能提供详细技术文档时,Suleyman提高嗓门,告诉包括时任OpenAI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在内的OpenAI员工:“你们没有履行与微软协议中的义务!通话随后突然结束。”
据知情人士透露,一些OpenAI员工指责微软没有提供足够的计算能力,甚至抱怨如果另一家公司率先创造出与人脑匹敌的AI,那将是微软的责任,因为它没有给OpenAI需要的计算能力。
通用人工智能的条款
有意思的是,OpenAI与微软的合同中包含一个条款,规定如果OpenAI构建出通用人工智能(AGI),微软将失去对OpenAI技术的访问权。这一条款最初是为了确保像微软这样的公司不会滥用这种未来机器,但如今,OpenAI高管将其视为获取更好合同的途径。
微软AI团队重组
不过,微软构建自己AI能力的努力并非一帆风顺。据The Information报道,Suleyman加入微软后迅速重组了公司内部AI团队,将以前分散在不同部门的AI项目整合到一个新单位,由其Inflection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Karén Simonyan领导。
这一重组引发了一系列高层离职。仅在Suleyman加入几周后,时任必应(Bing)CEO的Mikhail Parakhin就辞职离开微软,据说他对失去对必应业务的控制权感到不满。去年8月,在微软工作十多年的Misha Bilenko和Saurabh Tiwary也离职加入谷歌。
去年10月,微软Phi模型的首席研究员Sébastien Bubeck离开Suleyman的部门,随后完全离开微软加入OpenAI,并已吸引多名前微软研究人员加入他的团队。
似乎,Suleyman与微软原有AI的技术和文化之间的磨合都不那么顺利。据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士透露,在Suleyman的领导下,微软至少进行了三次大型模型训练,每次花费数百万美元,但都未能产生理想结果。
Suleyman和Simonyan认为问题出在Bubeck练Phi模型使用AI生成数据的方法上,而Bubeck则认为问题出现在训练过程的后期阶段。这种技术分歧最终导致Bubeck离开Suleyman的团队。
突破与挑战
尽管如此,Suleyman的团队最终在过去几个月取得了突破。他们开始使用类似OpenAI o1模型的“思考链”推理来提高输出质量,克服了由训练数据引起的问题。然而,挑战依然存在:过去两个月,OpenAI已发布了更强大的o3推理模型和GPT-4.5的预览版,微软仍在努力追赶。
“基友情”的未来
微软与OpenAI关系的变化实际上也是如今人工智能领域一种现象的写照:一方面,科技巨头控制着开发尖端AI所需 的计算资源和资金;另一方面,专注AI研发的初创公司掌握着顶尖人才和创新技术。这种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注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
OpenAI在过去一年中一直在努力降低对微软的依赖。今年2月,英国CMA在批准微软投资OpenAI的决定中专门提到“减少OpenAI对微软计算依赖的伙伴关系近期发展”对其决定有特别贡献,这显然指的就是“星门”项目。
监管环境的变化
与此同时,监管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除了英国CMA的调查外,欧盟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也对微软与OpenAI的关系进行了审查。2025年1月,FTC在一份市场研究报告中表示,大型科技公司与AI初创公司的合作关系引发了反垄断担忧,可能“造成阻碍,剥夺初创公司关键AI投入,并泄露可能破坏公平竞争的敏感信息”。
竞争与合作
从微软的角度看,减少对OpenAI的依赖不仅是战略需要,也是对监管风险的规避。通过构建自己的AI能力并与其他AI供应商建立关系,微软可以在未来面对监管机构时更有力地论证市场竞争的多元化。
更广泛地看,微软加大对自研AI的投入也反映了其对与谷歌、亚马逊和Meta等科技巨头竞争的战略考量。谷歌已经通过DeepMind和Gemini系列模型在AI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亚马逊正在推广其Bedrock服务和Claude等合作伙伴的模型,Meta则开源了Llama系列模型。
在这种竞争环境下,过度依赖单一外部合作伙伴对微软而言风险太大。
互惠的合作
微软与OpenAI的商业关系远比表面上看起来复杂。微软持有OpenAI约49%的股权,并有权获得高达75%的利润分成,直至收回其投资。然而,OpenAI的巨额亏损使这一安排在短期内无法为微软带来实质性回报。
在这种背景下,微软和OpenAI都面临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压力。微软通过开发如Phi系列等小型高效模型来降低成本,而OpenAI则通过扩大投资来源和寻找更多计算资源供应商来分散风险。
尽管如此,双方的排他性协议将持续到2030年,这意味着无论表面关系如何变化,两家公司在未来五年内仍将在商业层面保持紧密联系。微软首席财务官Amy Hood就表示:“当我们双方都成功时,我们才能共同成功。所以我认为大家都在规划十年或二十年后会发生什么。这对我们双方都很重要。”
合作关系的演变
从2019年的首笔10亿美元投资,到今天的130亿美元深度绑定,微软与OpenAI的关系已经从单纯的投资者与被投资方,演变成一种相当复杂的关系。
Amy Hood最近的一句话或许最能概括这种关系的本质:“我们对拥有OpenAI的领先模型感到非常自豪。但我们也有其他模型,包括我们自己构建的模型,以确保有选择。”也就是说,微软认可与OpenAI的 合作价值,但也不会将所有赌注都押在单一合作伙伴身上。
如今,再用奥尔特曼嘴里的“科技界最佳基友情”来描述这两家巨头的关系,恐怕已经不再完全准确。它将如何演变仍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两家公司都已开始为可能的分道扬镳做准备。
参考资料: 1. 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microsofts-ai-guru-wants-independence-from-openai-thats-easier-said-than-done?rc=ulenge 2. 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why-sam-altman-joined-forces-with-larry-ellison-and-took-a-step-back-from-microsoft?rc=ulenge 3.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3-07/microsoft-creates-in-house-ai-models-it-believes-rival-openai-s 4. https://gizmodo.com/microsofts-relationship-with-openai-is-not-looking-good-2000573293 5. https://www.ft.com/content/8f7fcaaf-2ae0-4c2f-a016-6f51d2f83cba 6. https://www.nytimes.com/2024/10/17/technology/microsoft-openai-partnership-deal.html 排版:KIK、初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