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特斯拉引领的步伐,小鹏汽车、比亚迪等知名车企纷纷加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竞争,成为与初创公司并驾齐驱的重要力量。
在3月8日的一次采访中,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向南都记者透露,车企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不仅能够利用汽车制造和销售的资源,还将汽车销售的现金流转化为人形机器人业务的研发资金,从而确保研发资金的充足。
何小鹏表示,小鹏汽车在2023年10月推出了首款人形机器人PX5,紧接着在11月又推出了全新的人形机器人Iron。Iron身高178厘米,体重70公斤,拥有62个全身主动自由度,手部可动自由度达到15个。这款机器人已经在小鹏广州工厂进行了P7+车型的生产实训,未来将专注于工厂和门店等场景的应用。
何小鹏强调,车企自研人形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资源和能力。在人形机器人的制造上,约七成的零部件与电动汽车共享;车企可以利用汽车销售渠道销售人形机器人;更重要的是,汽车工厂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实际的应用场景。
浙商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邱世梁指出,人形机器人与新能源汽车共享了许多类似的供应链,如电池、芯片、传感器、自动驾驶等,这为供应链迁移提供了可能。
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何小鹏透露,小鹏汽车在AI领域的年投入约为45亿元,他表示:“这样的研发强度至少能研发出L3级别的人形机器人,但要达到L4级别,仍需更多的资金投入。”
小鹏汽车的五级人形机器人划分如下:L1级机器人完全依赖人类操作;L2级具备基础辅助智能,但需要持续人工监督;L3级实现具身智能,能在多数场景中独立运行,但可能仍需人工干预;L4级具备自成长智能,能在最少监督下执行复杂任务;L5级则达到通用人工智能(AGI)或超级人工智能(ASI)水平,能完全自主运行。
何小鹏在2月21日的朋友圈中表示,人形机器人行业目前接近自动驾驶的L2初阶,但行业普遍期望早日实现可量产且具有商业价值的L3初阶能力。他认为,L3级人形机器人需要实现手、脚、嘴、眼、大脑的完全协同,这是商业化的关键。他希望在小鹏汽车L3级别自动驾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通用人形机器人的“世界模型”。
何小鹏在全国两会期间展望,希望小鹏汽车能在2026年量产面向工业的L3级别人形机器人。他还建议,借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培育经验,针对L3级别通用人形机器人,制定面向企业用户和个人消费者的销售补贴政策,以加速其商业化普及和规模化增长。
对于何小鹏而言,投身人形机器人领域不仅是对科技趋势的顺应,也与他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大约三年前,他父亲的生病让他意识到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照护挑战,而人形机器人在养老场景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近期,各地政府纷纷出台针对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专项政策,深圳、北京、杭州等地设定了未来三年至五年的产业目标。何小鹏认为,广东在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上拥有完备的供应链,但吸引顶尖人才是关键挑战。他强调,企业要吸引顶尖人才,必须做到“把公司做好,把待遇做好,把招聘顶尖人才的态度和过程做好”。
(本文由南都全国两会报道组采写,记者杨柳、王子黎、黄薇、王森,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