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改写:探讨高校AI应用之“可行与禁行”边界——汪小帆委员呼吁制定相关规范以正本清源

admin72025-03-09 01:45:39

标题:人工智能浪潮下的高等教育变革与挑战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从ChatGPT到DeepSeek,AI正重塑全球创新格局。与此同时,我国高校也以空前的热情拥抱技术创新与变革的浪潮,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

然而,AI工具的广泛应用在革新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担忧。从代写作业和论文,到伪造或篡改数据和图表,再到侵犯隐私和知识产权,甚至违背伦理,这些隐忧不容忽视。

如何驾驭这把“双刃剑”?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提出了制定高校人工智能工具规范使用指南的建议。他指出,当前许多师生对AI工具的使用边界认知模糊,高校亟需明确AI工具的“可为与不可为”。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以颠覆性的姿态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一场关于技术边界与学术伦理的深刻讨论正在展开。

汪小帆校长介绍,部分高校已开始探索解决方案。例如,复旦大学明确了本科论文中AI的使用范围,上海交通大学将AI规范融入教学全流程,香港大学则从“全面禁止”转向“引导善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也在AI赋能优势学科、科研范式改革以及行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并成立了技术智能(AI for Technology, AI4T)协同创新研究院。

“AI4T不仅体现了人工智能与Technology的深度融合,‘4T’还包含了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四个方面的深层次内涵。”汪小帆表示,AI4T协同创新研究院将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的优势资源,借助AI推动学科交叉创新,建立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应用导向的AI+应用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心,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行业产业技术进步和AI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在国家层面,2023年国家网信办、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数据安全与内容合规责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规定AI生成内容需标注且不得列为成果完成人。

“但这些规范尚呈碎片化,需要国家层面统一指引。”汪小帆建议,国家应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工具规范使用指南,明确高校师生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合理边界。他还进一步建议,应开发分册式指南,如学生手册聚焦学术诚信,严禁AI代写作业论文;教师手册侧重教学创新,鼓励AI辅助教学设计。同时,开发案例教材,将AI伦理纳入学术诚信必修课,结合使用反馈情况及时更新版本,并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设专项课程。

结语: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规范AI工具的使用,引导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和使用AI,我们有望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