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突破性研发新疗法,开启瘫痪患者行走康复新篇章

admin102025-03-09 17:22:30

标题:革命性技术助力瘫痪患者重拾行走希望——复旦大学脑脊接口技术突破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走路是一项再平常不过的动作。然而,对于许多瘫痪患者来说,这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一项创新技术为这一群体带来了新的希望。

正文: 新华社上海3月9日电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传来喜讯,通过新一代植入式脑脊接口技术,首批瘫痪患者已成功实现辅助下站立和迈步,这标志着我国在神经康复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技术原理: 脊髓作为大脑与外周神经系统之间的“信息高速通道”,一旦受损,大脑发出的指令就无法传递至肌肉,导致患者失去自主行动能力。由于神经损伤的不可逆性,传统的治疗手段效果有限。近年来,研究发现脊髓硬膜外电刺激可以重新激活神经肌肉活动,显著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康复。

创新技术: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团队研发的脑脊接口技术,通过微创手术在瘫痪患者脑部和脊髓植入电极芯片,在大脑与脊髓间构建起“神经旁路”。电极芯片精准采集大脑发出的运动信号,并借助算法进行深度解码,转化为特定频率和强度的电刺激,从而激活下肢指令性活动。

病例分享: 两年前,林先生因意外事故导致胸椎椎体骨折并椎体脱位、脑出血,只能依靠轮椅生活。去年10月,他成为首位接受这一技术的患者。术后,林先生的康复进展迅速,短短几天内便实现了从自主脑控状态下的双下肢运动到在站立架辅助下站立抬腿训练,再到在重力悬吊支撑下逐渐适应步行模式。

对比瑞士方案: 与瑞士团队的研究相比,加福民团队的技术具有显著优势。瑞士方案需要在患者双侧开颅,植入两块芯片,创面大,感染风险高,且脑部和脊髓的手术间隔长达2年。而加福民团队采用微创手术,将电极芯片植入运动脑区,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且脑电信号采集稳定性和效率更高。

展望未来: 加福民团队表示,目前该技术仍在不断完善中。未来,团队计划开展更多临床概念验证工作,积累更多真实数据,进一步迭代算法,并完善颅骨植入式脑脊接口微型设备,为更多脊髓损伤患者带来希望。

结语: 这一技术的突破,为我国脊髓损伤患者带来了新的康复希望。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瘫痪患者重拾行走梦想的日子已不再遥远。


注意: 以上内容已根据要求进行了排版,并适当扩写和修改,以符合博客发布的格式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