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热议:小米造车风头劲,苹果电动车路在何方?

admin82025-03-10 14:54:16

【观察者网专栏】近日,《纽约时报》一篇引人注目的报道探讨了为何中国电子产品制造商能够成功制造电动汽车,而苹果却未能如愿。文章指出,小米在短短三年内便推出了首款电动汽车SU7,而苹果在经过十年的探索后,于2024年宣布放弃造车计划。

报道中,专家们分析了几种可能的原因。一位专家表示,小米的成功在于其产品线的广泛性和生态系统的整合性:“小米从机器人吸尘器到空调,几乎渗透到了每个家庭,这种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是其他公司难以复制的。”

另一位专家则强调小米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小米的品牌实力使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消费者可以在小米的应用商店轻松购买到各种配件,如模拟仪表板时钟和触摸屏面板的物理开关。小米的产品不仅是消费商品,更是情感寄托。”

然而,《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似乎并未深入挖掘小米的成功和苹果的失败背后的深层原因。小米与苹果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鲜明对比,不仅揭示了这两家公司截然不同的命运,也映射出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产业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企业在电动汽车领域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其在供应链、技术创新和战略合作方面的优势。小米和华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展示了各自的成功路径。

小米SU7的研发与上市仅用了三年时间,这一速度在汽车行业中实属罕见。市场数据显示,SU7自2024年上市以来订单量持续增长,成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一匹黑马。去年,小米交付了13.5万辆汽车,并计划在2025年将这一数字翻倍。与此同时,保时捷在中国的交付量下降了近30%。

小米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从电子产品公司到电动汽车制造商的转型,关键在于其充分利用了中国成熟的电动汽车供应链。中国拥有全球领先的电池和电机制造商,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为小米提供了高质量、低成本的核心零部件。此外,通过与北京汽车集团的战略合作,小米迅速获得了生产许可和现成的工厂,大幅缩短了从研发到量产的时间。小米SU7的成功还得益于其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技术积累,将智能技术应用于电动汽车,打造出先进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系统,凭借出色的性价比迅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华为在电动汽车领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华为明确表示“不造车”,而是专注于通过技术赋能车企,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凭借其在5G、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领域的领先技术,华为推出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并与多家车企如赛力斯、奇瑞等合作,共同打造智能电动汽车。

这种策略与华为在5G领域的成功模式相似,通过技术创新和合作共赢,华为迅速在电动汽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与车企的合作不仅加速了产品的智能化进程,也为其在全球市场中树立了技术领导者的形象。

小米和华为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们都得益于中国政府的强力政策支持,包括购车补贴、税收优惠和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动汽车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持续投入,特别是在智能驾驶和电池技术等领域,逐渐掌握了核心竞争力。中国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也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使其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快速响应需求,降低生产成本。

与小米和华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苹果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探索以失败告终。尽管投入了大量资源,苹果的造车计划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原因值得深思。

苹果缺乏汽车制造的经验。汽车制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消费电子生产有着本质区别。苹果在汽车供应链和生产体系的建立上遇到了巨大挑战,难以从零开始构建这一切,导致时间和成本上的巨大压力。

品牌定位与市场脱节也是一个问题。苹果一贯以高端品牌形象示人,其产品定价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然而,电动汽车市场近年来竞争激烈,价格战成为常态,苹果的高端定位难以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尤其是在与特斯拉、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的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

但恐怕上述原因还不是问题的关键,苹果面临的技术瓶颈,才是不容回避的最主要原因。自动驾驶被视为电动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苹果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突破远落后于特斯拉等行业领跑者,使其在关键竞争点上失去了优势。

自动驾驶技术被视为电动汽车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而苹果在这方面的滞后是其造车项目受挫的关键原因。苹果虽然投入巨资研发自动驾驶系统,但始终未能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例如,传感器集成和算法优化是自动驾驶系统的基石,但苹果的测试车辆在实际道路环境中频频暴露问题,如传感器对复杂场景的识别不足以及算法在极端天气下的失效。

苹果的自动驾驶测试车曾在加州遭遇多次技术故障,甚至出现安全隐患,这表明其技术成熟度远未达到商用标准。与此同时,行业领跑者如特斯拉通过多年的道路数据积累和算法迭代,已建立显著优势,而苹果在数据积累和长时间道路测试方面的短板,使其难以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这些技术难题直接拖累了项目的整体进度。

苹果在造车项目上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然而研发投入的回报却未能匹配其雄心,这与资源分配的低效和战略方向的摇摆密切相关。过去十年,苹果的造车计划经历了多次调整:最初目标是打造一款完整的电动汽车,后来转向专注于自动驾驶系统,再到考虑与传统车企合作。这种战略不确定性导致研发资源被分散,无法集中攻克核心技术难题。

汽车制造与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在技术要求和生产流程上截然不同。例如,汽车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远超消费电子,涉及复杂的工程设计、碰撞测试和耐久性验证,而苹果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几乎为零。此外,汽车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周期通常长达数年,与苹果擅长的快速迭代和市场响应模式格格不入。

诚然,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产业的强力支持,从购车补贴到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对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才是核心驱动力。小米和华为的成功证明,跨界技术整合和智能化创新是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企业需要在核心技术上持续投入,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企业在智能技术和电池技术上的创新,使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供应链整合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成败。汽车制造需要庞大的供应链体系支持,相比小米这样的中国厂商,苹果在汽车方面整合全球供应商、确保零部件稳定供应方面的能力经不起考验。中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使其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快速响应需求,降低生产成本。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全球影响力在不断提升。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已占全球的30%以上,显示出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内的激烈竞争促使许多中国汽车制造商向全球汽车市场推出价格实惠的电动汽车。去年,比亚迪在全球售出了400多万辆新车。难怪中国乘用车协会秘书长崔东树说,小米汽车在中国以外的道路上行驶只是时间问题。

本文为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