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家自研GPU公司IPO开启,首日股价狂泻:市值蒸发惊人-大浪资讯

admin72025-01-17 09:41:45

全球首家自研GPU公司IPO开启,首日股价狂泻:市值蒸发惊人

全球首家GPU公司IPO惊现闪崩!首日股价狂泻,市值蒸发逾预期

   1月16日消息,国产GPU厂商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沐曦”,MetaX)在2024年底完成股份制改革之后,近日已完成了上市辅导备案,计划在A股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辅导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

全球首家自研GPU公司IPO开启,首日股价狂泻:市值蒸发惊人

   在过去半年内,多家国产AI芯片厂商如燧原科技(2024年8月)、壁仞科技(2024年9月)和摩尔线程(2024年11月)相继启动了A股IPO计划,这些公司都选择了GPU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这一系列动作不仅体现了国内企业在AI芯片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反映了资本市场对这一领域的高度关注。 从行业角度来看,这些企业的IPO计划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中国在高端芯片自主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的崛起对于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为其他潜在的创新型企业提供了积极的示范效应,鼓励更多企业投入到高科技研发中来。

全球首家自研GPU公司IPO开启,首日股价狂泻:市值蒸发惊人

   资料显示,沐曦公司在2020年成立,其创始人陈维良曾担任AMD全球GPGPU设计总负责人;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兼首席硬件架构师彭莉是AMD全球首位华人女性科学家(Fellow),曾任AMD首席架构师,拥有15年高性能GPU设计经验;联合创始人兼软件首席技术官杨建博士是AMD大中华区首位科学家(Fellow),历任AMD和海思的首席架构师,拥有20年大规模芯片及GPU软硬件设计经验。

全球首家自研GPU公司IPO开启,首日股价狂泻:市值蒸发惊人

   沐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快速完成了从天使轮到A轮的四轮融资,总金额达到数十亿元。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沐曦最近一次融资是在2024年8月23日,参与的投资方包括浦东资本、上海科创基金、湖南国创产业投资、加佳信息和启夏资本等。 这样的融资速度无疑展示了市场对沐曦的高度认可与信心。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科技领域,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多轮融资,说明沐曦不仅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还拥有优秀的团队管理和市场拓展能力。这也预示着公司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

全球首家自研GPU公司IPO开启,首日股价狂泻:市值蒸发惊人

   2023年6月,沐曦展示了其首款专门针对AI推理任务的GPU加速卡——曦思N100及其在安防领域中的应用方案。

   据介绍,曦思N100是一款专为云端数据中心设计的AI推理GPU加速卡,内嵌异构的GPGPU通用处理器核心“MXN100”,并配备了HBM2E高速内存。该加速卡的INT8整数运算能力高达160TOPS,FP16浮点运算能力达到80TFLOPS,具有高带宽和低延迟的特点。

   支持128路编码和96路解码的高清视频处理能力,这种技术进步令人振奋。它不仅兼容HEVC(H.265)、H.264、AV1、AVS2等多种视频格式,还最高支持8K分辨率。这样的多功能性和高分辨率支持无疑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和高质量的视频体验。无论是专业视频制作人还是普通消费者,都能从中受益。这表明,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视频处理将会更加高效且多样化。

   作为对比,英伟达在2020年推出的A100 GPU具有624 TOPS的INT8算力和312 TOPS的FP16浮点算力。这意味着,沐曦MXN100的AI算力大约是A100的四分之一。

   同时,曦思N100不仅配备了沐曦自主研发的MXMACA软件栈,该软件栈与硬件架构高度融合,能够支持多种主流框架的网络模型。此外,它还兼容主流的计算机视觉处理和多媒体处理框架。通过不断完善的ModelZoo,用户在开箱后即可轻松上手,各类应用场景和业务模型能够迅速实现迁移。这无疑为开发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使得复杂的AI技术能够更快地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这种软硬件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既体现了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努力,也反映了其对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样的产品无疑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有望推动更多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据介绍,曦思N100在2023年已达成大规模生产目标,能够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交通、云计算及智能视频处理等领域。

   根据官网信息显示,除用于AI推理的MXN系列GPU(曦思)外,沐曦还推出了MXC系列(曦云)通用GPU(GPGPU),适用于AI训练、AI推理和通用计算领域。此外,沐曦还拥有针对图形渲染加速的MXG系列(曦彩)GPU。

   据报道,MXC系列的曦云C500在2023年6月已经完成了芯片功能测试。该芯片采用了7nm工艺和GPGPU架构,其目标FP32算力为15TFLOPS,相当于英伟达A100(FP32性能为19.5TFLOPS)的约75%。此外,曦云C500还支持多卡互联技术。

   2023年8月,沐曦宣布,曦云C500千亿参数AI大模型训练及通用计算GPU已与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开源的中英双语对话语言模型ChatGLM2-6B完成适配。测试表明,曦云C500在智谱AI的增强版大模型上表现出良好的兼容性和稳定性。

   随后,沐曦新推出的曦云C290/280系列,其性能相较于曦云C500确实有所下降,但具体的细节参数目前尚未公布。不过,从目前的信息来看,这一系列的产品似乎在价格上更有优势,这无疑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这种策略对于沐曦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它不仅能够吸引对价格敏感的用户群体,同时也通过产品线的细分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这样的布局有助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

   2024年6月,沐曦曦云C系列千卡集群助力北京智源研究院成功完成千亿参数MoE大模型的预训练。

   2024年,沐曦在国内成功实现了九大算力集群的陆续交付,并顺利投入商业化运营。全年累计部署的算力集群总规模超过了万卡。这一系列成就不仅展示了沐曦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体现了公司在推动数字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贡献。这些算力集群的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提升国内数据中心的处理能力和效率,为各行各业提供更为强大的计算支持,助力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沐曦共递交专利申请210余件,成功获得120余件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97%。

   沐曦的产品均采用了完全自主研发的GPUIP,这使其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指令集和架构,与国内多采用Imagination GPUIP授权的GPU厂商形成了鲜明对比。沐曦还提供了一套兼容主流GPU生态的完整软件栈(MXMACA),使得其产品在高能效和高通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些特性不仅为沐曦赢得了市场竞争力,也使其能够为客户提供从硬件到软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从而构建出全面的生态系统。 这种自主创新的做法值得肯定。它不仅有助于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同时也促进了国内半导体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在当前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样的努力对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AI芯片领域已成为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的重点区域。自2022年10月美国出台针对中国的半导体限制措施以来,每年都会有所升级,不仅限制了欧美先进AI芯片对中国市场的出口,还限制了中国获取美日荷等国的先进半导体设备,从而影响到中国生产先进制程芯片的能力。2023年10月,美国再次将国产GPU厂商壁仞科技和摩尔线程列入了实体清单。

   特别是自今年年初以来,随着美国拜登政府即将离任,美国频繁出台针对中国的半导体限制新规,其中包括最近发布的对华晶圆代工限制新规(附完整规则)。新规限制了台积电、三星等海外晶圆代工及先进封装企业为中国企业代工具备300亿个晶体管及以上的先进制程AI芯片。

   显然,此举无疑将对包括沐曦、燧原科技、壁仞科技、摩尔线程在内的多家国产AI/GPU芯片厂商产生深远影响,未来这些企业可能只能依赖国内的芯片代工和先进封装产能。这一变化不仅考验着国内芯片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也反映了全球供应链格局的深刻调整。面对这样的挑战,国产芯片厂商需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以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同时,这也为国内芯片代工和封装测试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有望推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增强自主可控能力。 通过这一系列调整,国产芯片产业或将迎来一次重要的转型,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然而,在国内先进半导体设备尚未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目前国产高端制程的生产能力仍然十分有限。尤其是像华为、海光这样的企业,由于其特殊背景,可以优先锁定高端产能。这给沐曦等众多新兴的AI和GPU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它们在获取生产资源方面将面临重重困难。

   1月16日,国产AI芯片领军企业寒武纪股价下跌了14.65%。有人猜测这与沐曦即将启动IPO有关,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核心问题依然在于,在美国持续封锁和技术限制的环境下,无论是寒武纪还是沐曦,都面临着国内先进制程产能有限的挑战。这意味着这两家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不得不面对激烈的产能竞争。如果没有足够的产能支持,它们的产品很难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未来的前景也将变得不确定。 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国内半导体企业在面对国际技术封锁时所面临的困境。除了要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外,还必须寻求稳定的供应链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国家层面需要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先进制造能力方面,以确保这些关键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