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无人机助力农业革新——记成都大邑县的“空中植保师”周梦鑫夫妇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3月的成都平原,广袤的农田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耕热潮。在成都大邑县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园区,一片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这不,植保无人机在空中翱翔,为春耕注入了现代化的活力。
“嗡嗡嗡……”螺旋桨的声音划破宁静
3月12日,春耕的序曲正式拉开。一架植保无人机在成都大邑县现代农业园区上空穿梭,其拉出的喷雾轨迹如丝般细腻,精准洒落在麦田之中。田埂上,周梦鑫与孙钟驰夫妇,两位被村民誉为“空中农夫”的“飞手”,正专注地操控着无人机,密切关注着每一项飞行细节。
“科技真是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种田方式!”29岁的周梦鑫一边熟练地收回无人机,一边感叹。她回忆道,过去村民们都是靠人工背负喷雾器喷洒农药,效率低且劳动强度大。而现在,植保无人机一天能喷洒700亩,效率提高了数倍。
从人力到无人机,效率飞跃十倍
在华西都市报和封面新闻记者的探访下,周梦鑫夫妇位于大邑的合作社显得格外繁忙。一台几十斤重的无人机,装上农药后更是超过百斤,需要两人合力搬运。
“3月初是小麦黄锈病、白粉病等病虫害的高发期,必须及时防治。”周梦鑫介绍,为了应对这一关键时期,他们提前做好了无人机的整备和检查工作。每天清晨,夫妻俩会到达田边,检查无人机状态,兑制农药,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以前两个人背着喷雾器,一天最多能洒40亩地。而现在,一个人操作一台植保无人机,另一个人负责补给,一天可以作业400到450亩地,效率提升了十倍。”孙钟驰感叹科技的力量,也感慨不已。
看中无人机前景,夫妻俩转型成“新农人”
今年是周梦鑫夫妇进入植保无人机行业的第三个年头。在回村之前,周梦鑫曾经营着一家餐厅,孙钟驰则在外地打工。面对忙碌的生活,两人决定一起转型,成为“新农人”。
“操作无人机需要专业培训,但我很快就上手了,第三天就拿到了操作证件。”周梦鑫笑着说。而孙钟驰则在学习操作无人机时显得格外谨慎,飞得很慢,让周梦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计划扩大团队,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
目前,周梦鑫所在的合作社拥有7000亩田地,团队中除了她和丈夫,还有2名后勤人员,共配备4台无人机。夫妻俩表示,未来计划扩大团队,引入更多无人机,共同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作为一名农业职业经理人,不仅要操作农机,还要学习田间管理,成为复合型人才。”孙钟驰表示,他每周都会利用空余时间学习田间管理知识,同时学习驾驶其他大型农机。
“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好,我们也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一起建设美好的家园。”夫妻俩对未来充满信心。
结语
在春耕时节,周梦鑫夫妇的植保无人机成为了现代农业的一抹亮色。他们的故事,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科技改变生活的生动例证。
——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