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缅怀李兆基,展望香港商界新篇章
在缅怀恒基地产创始人李兆基逝世之际,我们不禁回顾起这位传奇商人的一生,同时将目光投向另一位香港商业巨子李嘉诚,以及香港商界的未来发展。
李兆基与李嘉诚:乱世中的商界翘楚
李兆基于3月17日黄昏,在家人陪伴下安详离世,享年97岁。这是恒基地产官方网站发布的消息。而就在几天前,同样出生于1928年的香港富豪李嘉诚,又一次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
从李兆基和李嘉诚的故事中,我们能够窥见许多家族与国家的故事。两位均出生于动荡的年代,见证了中国的积贫积弱,但他们最终都成为了富豪。回望过去,他们的成功似乎与早年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
以李兆基为例,他10岁时便开始接受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梁惠民的指导。相当于在小学阶段,他就有了大学老师的私人辅导。据传,梁教授曾向李兆基传授《礼记》中的一段名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李兆基不仅能够背诵,还能结合自家金铺的生意进行解读。
香港商界的发展机遇
在那个文盲比例极高的年代,像李兆基、李嘉诚这样能够接受教育的人,自然在商海中更具竞争力。即使像李嘉诚早年那样从事跑街先生的工作,他们依然有机会抓住发展的机遇。
历史机遇与商业智慧
李兆基和李嘉诚能够在香港发展壮大,公司做大做强,这与历史的大机缘密不可分。李嘉诚在1939年11岁时随家人来到香港,而李兆基则在1948年抵达香港。两人开创生意的时候,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英国不愿失去对香港的殖民统治,迅速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西方国家中,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香港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一个枢纽,绝大多数中国与西方的商贸往来都是通过香港进行或在香港转换的。这也造就了一批香港富豪。
香港商界的未来
如今,改革开放后那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不仅仅针对内地,从更广阔的历史角度来看,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至改革开放前的那部分港人,成为了中国“先富起来”的一部分。
尽管并非所有港人都在这个时期成为了富翁,但那些成功的经商者,他们的概率更大,风险也更小。同时,香港的“狮子山精神”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传承。
李兆基的遗产与李嘉诚的挑战
李兆基发明的“分层卖楼”“十年分期”等楼盘操盘方法,对香港和内地的楼市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存在争议,但这些方法在一段时间内得以运行,也体现了它们的时代合理性。
而李嘉诚,作为香港商业界的另一位巨头,他的决策和行动也备受关注。近期,李嘉诚出售旗下和记港口集团80%的资产,引发了广泛讨论。
结语
香港商界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机遇和商人的智慧。在新的历史时期,香港的商界能否再次创造辉煌,将取决于新一代商人的创新能力和对时代的把握。让我们在缅怀李兆基的同时,也期待香港商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