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视野中,名人的每一个动作都仿佛被放大无数倍,尤其在遭遇悲剧时,公众的关注如同汹涌的潮水,包围着他们。
今年的娱乐圈,从大S的离世开始,名人的离去总是伴随着喧嚣与争议。方大同的逝世,以及薛凯琪在这一事件中的经历,无疑是这一现象的最新例证。
方大同,这位在华语乐坛有着举足轻重的音乐人,虽然性格较为内向,却拥有众多业界好友。他的离世消息传出后,陶喆、陈奕迅、邓紫棋、张敬轩等好友纷纷表达出震惊与哀悼,用各自的方式缅怀这位音乐界的巨匠。
然而,由于薛凯琪与方大同之间的深厚友情,公众的焦点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她。自3月1日公布方大同病逝的消息以来,薛凯琪便深陷舆论的漩涡。
她的每一次公开露面、每一句发言,都被公众解读为与方大同有关的暗示。在方大同离世后的演出中,她的泪水被解读为对挚友的深切缅怀,而当她选择沉默时,却又被指责为冷漠无情,仿佛她必须按照公众预设的剧本,在悲剧中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
在方大同去世后,网友开始挖掘各种细节。2月21日,方大同去世后的第二天,薛凯琪以新染的粉红色头发亮相音乐节,并在谈话环节中情绪激动。她原计划演唱的《半路》是一首充满希望的正能量歌曲,与生死、情伤无关。但在公众对薛凯琪“得知方大同去世”的假设下,这一表演被过度解读,引发了各种猜测。
这种无端的揣测和评判,让薛凯琪陷入了困境。无论她如何表现,似乎都无法满足公众的期待。
当公众期待薛凯琪对挚友的离世做出“恰当”的反应时,她的一篇微博发文却引发了舆论的大反转。这篇千字长文详细记录了她的私人情感与感悟,却在结尾处突然提及即将到来的演唱会,并附上了宣传海报。这一举动让许多期待她沉痛悼念方大同的人感到震惊,有人认为她是在利用悼念为演唱会做宣传,不符合公众心中对她的期待。
然而,冷静下来思考,任何熟悉方大同的人,在面对他的离世时都会感到悲伤,薛凯琪也不例外。她的悲伤难道必须通过公众的视野来证明吗?当众展示悲伤,往往更像是一种对公众的交代,而非真情流露。
薛凯琪与方大同的友情始于他们作为华纳签约歌手的经历,多年的感情并非仅仅为了商业利益。但在2016年方大同离开华纳自立门户后,随着音乐行业的变化,两人的联系逐渐减少。他们最后一次被公众见证的同台是在2018年的《蒙面唱将》节目中,戴着面具的对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去年7月14日,方大同41岁生日时,薛凯琪在其微博上留言,这也是两人公开的最后一次互动。此后,方大同的病情加重直至离世,薛凯琪是否提前知晓这些细节不得而知。但即便她与大众同步得知消息,也并非不合理。
在这段友情的故事中,真正令人唏嘘的是,当年曾挽救薛凯琪生命的恩人,如今却先一步离世。而公众在不了解两人友情变迁的情况下,对薛凯琪进行无端的指责和评判,这无疑是一种残忍。
薛凯琪在失去挚友的同时,还要面对舆论的狂风暴雨,她的处境令人心疼。在名人的生活中,公众是否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和理解,而非将自己的期待强加于人,成为伤害他人的工具呢?
——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