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的奇迹:18年寻子之路,终在四川重聚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3月22日,四川南充高坪区人民医院骨一科病房,攀攀(化名)躺在病床上,望着身旁的母亲和护士长,眼神中满是信赖。当记者询问起他这几天的遭遇时,攀攀含糊地吐出“因祸得福”,这正是他父亲这两天不断提起的话语,他也牢牢记在心上。
五天前的遭遇
五天前,攀攀遭遇车祸,被紧急送往医院。他无法回忆起自己的身份和来历,口中反复念叨着“爸爸不要我了”,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护士长莫舒迪的心,她决定帮助攀攀寻找家人。
唤醒沉睡的童年记忆
“非常顺利,我们通过和朋友式的对话唤醒了攀攀的童年记忆,逐步梳理出有效的信息,通过全网搜索确定了地点,最终联系上了他的家人。”莫舒迪向记者介绍道。原来,攀攀是四川遂宁人,2007年和家人在广西走失。经过18年的不懈寻找,攀攀的家人和这位不知姓名的南充病人,终于在病房里团聚,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无比感动。
车祸中的神秘男子
“车祸送来的‘40床’”
时间倒回到3月17日晚10时。高坪区人民医院骨一科接收了一名男性病人,他因车祸导致左上肢肱骨骨折。登记时,护士发现病人资料中没有任何个人信息。病人尚未恢复意识,车祸现场的卡车司机和出警交警也未能提供关于男子的任何信息。医院立即启动绿色通道,男子被安置在骨一科40床。
身份确认之路
“他身上没有携带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物品,派出所民警进行了人脸识别,但系统中也没有他的信息。”护士长莫舒迪回忆道。在男子清醒后,莫舒迪开始与他沟通。
“40床”的身世之谜
莫舒迪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啊?”病人回答:“我不知道我是谁,我爸爸不要我了……”这句话让莫舒迪和医护团队深感震惊,他们决定尽一切努力帮助这位“40床”找到家人。
寻根溯源,找回故土
查房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后,莫舒迪再次来到病房,以朋友的身份与“40床”攀谈。在半个多小时的交谈中,攀攀提到了一些童年记忆,比如家里有棵黄桷树、一口井、一个堰塘,以及一个名叫“莲池乡”的地方。这些线索让莫舒迪和同事们推测攀攀可能是四川人。
莲池乡的线索
莫舒迪通过手机搜索全国各地的莲池乡,发现西南片区的云南、遂宁、南充均有同名乡镇。这时,护工吉怀春路过病房,听出了攀攀的遂宁口音。经过一番努力,莫舒迪联系上了遂宁市磨溪镇莲池乡的办公电话,得知该乡确实有一个名叫攀娃子的孩子多年走失。
团圆的时刻
莫舒迪通过电话联系到了攀攀的父亲,并在微信上进行了视频通话。当攀攀看到父亲的面容时,激动地喊出:“这就是我爸爸!”这一刻,病房里充满了喜悦和泪水。
家人的感慨
3月18日下午,攀攀在遂宁的母亲、姑姑、小姨、表哥驱车来到南充。19日上午,攀攀在福建工作的父亲也赶到了医院。病房里的团聚场面,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感恩与感动
攀攀的母亲向记者讲述了这些年的寻找历程:“他3岁时发烧导致脑积水,智力受到影响,我们一直将他视为重点照顾对象。2007年,我们在广西务工时,攀攀跟着奶奶出去玩后便再也没有回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他,直到今天。”
感谢医护团队
3月20日,一家人将一面锦旗送到了医院,以表达对医护团队的感激之情。莫舒迪表示,医护人员不仅要修复患者的身体创伤,更要抚平心灵创伤。
故事的后续
在父母的悉心照顾下,攀攀的精神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3月21日,他接受了手术治疗,目前正在恢复中。这段时间里,家人纷纷向亲戚朋友和村里的乡亲们报喜:“我家攀攀找回来了!”
谈到在病房找到失散18年家人的经历,一家人都感慨万分:“这是因祸得福。”躺在病床上的攀攀也不断重复着:“因祸得福。”这段经历,无疑是他们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记忆。
结语
在这场跨越18年的寻亲之旅中,莫舒迪和她的团队用自己的爱心和坚持,为攀攀和家人带来了希望和团圆。这不仅是对医护人员专业精神的肯定,更是对人性温暖和善意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