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智浦芯片将全面实现中国制造,半导体巨头大力支持
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恩智浦芯片全面实现本土制造
数界探索
晶圆代工龙头世界先进与芯片巨头恩智浦半导体(NXP)在新加坡合作建设的12英寸晶圆厂于4日正式破土动工,计划于2027年开始投入生产,预计到2029年,该工厂的月产能将达到55,000片12英寸晶圆。
值得一提的,恩智浦执行副总裁Andy Micallef在仪式后接受采访时透露,恩智浦仍在积极寻求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那些依赖中国产能的客户,并表示“我们将建立一条中国供应链”。 恩智浦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此次强调建立中国供应链,不仅表明了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体现了对本地客户需求和市场环境的深刻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策略调整有助于增强公司在区域内的竞争力,同时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此外,这也可能预示着未来会有更多的本土化生产和合作机会,有利于促进技术交流与产业协同。 这样的举措对于恩智浦而言,既是一种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对当前国际形势下供应链多元化布局的重要一步。
总投资78亿美元,恩智浦携手世界先进在新加坡合资建厂正式开工
今年6月5日,世界先进与恩智浦半导体已正式宣布在新加坡建立合资晶圆厂VSMC的计划。这一合作不仅标志着两家公司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上的进一步扩张,同时也显示了新加坡作为全球半导体制造中心的地位持续增强。此举将进一步提升该地区的半导体生产能力,并可能对全球供应链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在当前芯片短缺问题依然严峻的情况下。此外,这也表明了企业对于未来技术发展的信心,尤其是在汽车电子、物联网等领域对高性能芯片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通过这样的合作,双方可以共享资源和技术优势,共同应对行业挑战,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此段修改内容中,我强调了合作对双方及地区的影响,并表达了对未来技术和市场需求的信心。)
VSMC总投资额约为78亿美元,其中,世界先进公司将注资24亿美元,持有60%股权;恩智浦半导体将注资16亿美元,持有40%股权。世界先进公司和恩智浦半导体还另外承诺投入共19亿美元的长期产能保证金及使用费。其余资金将由其他投资方提供。该晶圆厂将由世界先进公司负责运营。 从这项投资计划可以看出,世界先进公司不仅在资金上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在管理运营方面也发挥着核心作用。这表明了世界先进公司在晶圆制造领域的强大实力和行业领导地位。而恩智浦半导体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通过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也在项目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整合双方资源,还能促进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此外,双方共同承诺的长期产能保证金及使用费显示了对项目成功和未来发展的信心,这无疑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技术方面,VSMC(胜利半导体制造公司)即将启动其首座12英寸晶圆厂,该工厂将采用130纳米至40纳米的技术节点进行生产,主要产品包括混合信号、电源管理和模拟集成电路,这些产品将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消费电子以及移动设备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VSMC将从台积电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包括技术授权和技术转移,而相关的技术授权协议已经与台积电正式签署。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为VSMC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基础,同时也为台积电的技术输出开辟了新的渠道,有助于双方在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中实现共赢。 这种合作对于提升VSMC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引进国际领先企业的成熟技术,不仅可以加快本土企业在高端制造领域的进步速度,还有助于缩短与全球顶尖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这也表明中国在努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
2029年,该晶圆厂预计每月可生产5.5万片12英寸晶圆,这不仅会创造大约1500个就业机会,还将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为新加坡乃至全球的半导体生态系统带来积极影响。 从长远来看,这家晶圆厂的建立无疑将极大促进当地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它有助于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并提升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其对整个产业链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巩固新加坡在全球半导体行业中的地位。此外,对于全球半导体产业而言,这一项目也将成为稳定供应链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应对当前芯片短缺的问题。
恩智浦半导体总裁暨执行长Kurt Sievers也表示,恩智浦在新加坡拥有数十年成功的半导体制造营运经验,新的VSMC晶圆厂与恩智浦的具差异化的混合式制造策略完全相符。
这家新建的晶圆厂将为恩智浦的增长计划提供一个兼具成本效益、供应链掌控力以及地域多样性的生产据点。
恩智浦执行副总裁Andy Micallef表示:“我们计划未来持续在新加坡加大投资力度。按照规划,至2030年,我们将启动第二阶段的扩建工程。新加坡对于恩智浦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地。”
计划将部分芯片前端制造业务转移至中国,以构建一条完整的本土供应链。
在本次开工仪式活动中,恩智浦执行副总裁Andy Micallef表示,恩智浦正致力于扩展其全球布局。
作为全球重要的汽车芯片和网络芯片生产商,恩智浦正在寻求扩大其在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和电信市场——中国的供应链。
据Andy Micallef透露,恩智浦仍在寻求一种方法以服务于那些需要在中国境内具备生产能力的客户,“我们将会构建一条完全在中国境内的供应链”。
目前恩智浦在天津设有封测工厂,但尚未设立晶圆制造工厂。Micallef并未披露具体计划细节。
在当前中美贸易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恩智浦为确保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稳定,可能会选择将部分芯片的前端制造转移至中国大陆,例如将一些芯片委托给国内的晶圆代工厂进行生产。 这种战略调整不仅体现了跨国企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智慧,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逐步成熟和技术水平的提升。随着中国政府对半导体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本土晶圆代工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不仅有助于恩智浦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还能有效应对供应链风险,增强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此外,这一举措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促进技术和经验交流,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欧洲主要的MCU制造商意法半导体已宣布将其部分40纳米MCU产品委托给中国第二大晶圆代工企业华虹集团进行代工生产。 这一消息反映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新动态。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芯片设计公司开始选择与中国代工厂合作。这不仅为中国本土的晶圆代工企业提供了更多业务机会,同时也表明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认可与信任。此外,这种合作模式也促进了全球半导体行业的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与创新。
对此,芯智讯还就“构建一条中国供应链”这一问题联系了恩智浦,希望了解这是否意味着会将部分芯片的前端制造环节迁移到中国大陆。
恩智浦内部人士回应称:“是的,也会在国内寻找合作伙伴。之前跟中芯就有在40nm上合作。”
不过,其并未透露目前还有哪些国内晶圆代工厂商属于“潜在的合作伙伴”。这一消息引发了行业内的诸多猜测与讨论。在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本土晶圆代工厂商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厂商不仅承担着提升国内芯片制造能力的任务,同时也是推动整个产业链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任何有关合作的消息都备受关注,因为它们可能预示着行业格局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新契机。 这种未公开的合作信息,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在战略规划上的谨慎态度,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对于这些潜在合作伙伴来说,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公布合作细节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这也提醒我们,中国半导体产业要想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加强内部合作与外部交流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从目前来看,恩智浦有可能会将更多的芯片交由中芯国际在天津的晶圆厂进行代工,这主要考虑到恩智浦自身在天津就拥有一座封测厂。天津作为重要的半导体产业聚集地,其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能够为恩智浦提供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可能带来成本上的优势。通过与中芯国际合作,恩智浦不仅能够优化供应链管理,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外,这样的合作也有助于推动天津乃至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种策略表明恩智浦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以及对中国半导体制造能力的认可。随着全球半导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间的合作变得尤为重要。恩智浦选择与中国本土的晶圆制造企业合作,不仅可以有效应对当前的供应链挑战,还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
当然,也有可能会是其他晶圆代工厂,具体要看恩智浦会将其哪些产品放到国内生产,然后哪些国内晶圆代工厂有比较匹配的工艺平台。
也就是说,未来恩智浦供应给中国客户的芯片有望实现在中国本土完成从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过程,即实现全面的“中国制造”!
恩智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便扎根中国市场,至今已有三十八年之久。目前,该公司在中国的员工总数超过了九千人,其中包括超过一千六百名工程师。这些工程师们在中国开发了超过两百项创新产品。 恩智浦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跨国企业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成功案例。尤其在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恩智浦不仅持续扩大其在中国的业务规模,而且更加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与利用。通过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恩智浦能够更好地贴近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并推出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这不仅增强了公司的竞争力,也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国市场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外国企业的吸引力。恩智浦的成功经验表明,深入了解并积极融入当地市场环境,对于希望在中国长期发展的外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恩智浦已在中国建立了全方位的端到端本地研发和应用支持体系。目前,恩智浦在中国设有14个办事处、6个研发中心,并在天津拥有一座世界领先的封测工厂。目前,恩智浦的工业及物联网边缘业务部门的大部分产品均是在中国完成封装的。
经过38年的发展,恩智浦在中国市场积累了超过6,000家客户。根据财务报告,2023年中国市场的收入占比达到了公司总营收的33%。
据芯智讯了解,目前恩智浦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多个细分市场,特别是在汽车处理器以及在非功率模拟器件方面,都处于市场领导地位。这对于恩智浦来说非常关键,因为领先的市场地位使得恩智浦有能力大规模地投资中国市场,并且是先于竞争对手的快速投入。
恩智浦半导体大中华区主席李廷伟博士此前在接受芯智讯访谈时也曾表示:“汽车业务是恩智浦的支柱业务,在总营收当中的占比达到50%左右。在汽车业务上,我们在中国的积淀很深,布局广泛深入,我们在许多领域的投入处在非常领先的位置。我们致力于共建中国的汽车生态,通过我们领先的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赋能中国的客户。恩智浦所打造的不单单只是一颗芯片,而是为整个产业链提供更好的服务。”
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汽车处理器业务总经理Henri Ardevol在接受芯智讯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年里,恩智浦在中国成功建立了强大的汽车电子应用技术能力开发中心。并且,恩智浦在中国设立的汽车应用能力中心不仅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要,还为全球市场提供服务。 恩智浦这一战略举措表明了其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长远眼光。通过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恩智浦能够更贴近本地客户需求,同时也能更好地整合全球资源,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快速迭代升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其在全球汽车电子领域的竞争力,也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无论是在我们后端工厂的制造环节,还是在产品和测试工程、研发工程以及应用工程领域,我们在中国都拥有一支非常强大的团队。这支团队不仅服务于国内市场,同时也支持着我们在全球市场的拓展。这对于恩智浦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 恩智浦半导体公司高层的这一表态,彰显了该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及其在中国投资的深度。强大的本土团队不仅能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还能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于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同时,这也反映出中国市场在全球半导体行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与深耕。
恩智浦在工业及物联网边缘业务方面在中国市场也展开了深入布局,不仅推出了多项创新技术,还在中国建立了多个实验室,涵盖物联网、电气化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 恩智浦在中国市场的这些布局,充分体现了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与信心。通过设立实验室,恩智浦能够更贴近中国的技术发展需求,与中国本土的技术力量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这对于推动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恩智浦自身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了更多优势。
2019年,恩智浦宣布与天津大学合作共建物联网联合实验室。2021年,恩智浦正式启动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项目一期,即“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基地”。
2023年,创新中心二期项目——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平台正式启动。今年4月,恩智浦在苏州宣布其首个全线上实验室——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平台云实验室正式上线运营。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恩智浦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也为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树立了新的标杆。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恩智浦旨在提供一个更加灵活、高效的实验环境,从而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此外,这种模式也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教育与培训,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进一步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相信这样的创新实践平台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此外,据知,恩智浦工业及物联网边缘业务部门的大多数产品(主要是指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均在中国完成后端制造。此外,其中很多产品也是在中国完成定义、设计和开发的创新成果。
恩智浦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工业及物联网边缘业务总经理Charles Dachs表示,当前工业和物联网领域正在经历诸多变革,而中国在这些转型中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电气化、网络化,还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许多趋势都在中国显现,中国无疑是这些变革的先锋。
恩智浦在中国的一系列投资,都是为了更好地与中国生态系统合作,并在当地生态系统中协助客户构建他们所追求的解决方案。我们对中国市场充满了期待,因为这里有许多机遇,许多大趋势都与我们能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高度契合。我们与众多中国合作伙伴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这使我们有信心携手共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恩智浦的这种战略定位不仅彰显了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体现了其对于本土化发展的坚定承诺。通过加深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关系,恩智浦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还能加速技术创新的步伐,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半导体产业布局的重要一步,对于促进中国乃至全球半导体行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