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沉默:滴滴无人问津的角落为何突然大热?
揭秘滴滴无人问津的秘密:角落背后的热门风向标
数界探索
有一说一,差评君今年对滴滴的关注度前所未有。年初时,一系列与滴滴相关的新闻层出不穷,比如司机饱和、抢单难等问题频现,整个行业似乎弥漫着一种紧张气氛。作为经常出差的人,我也常能听到司机们抱怨收入下降和工作压力增大。另一方面,网约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例如如祺出行登陆港股,曹操出行也积极筹备上市,这都预示着新的竞争者正在崛起,仿佛是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的场景再现。 然而,在这个看似动荡不安的市场环境中,滴滴却似乎越做越好。实际上,去年初我们曾撰文分析滴滴在经历监管风波后的复苏情况,但如今看来,滴滴的表现显然超出了预期。尽管市场环境复杂,滴滴依旧能够稳住阵脚,并且业绩稳步增长。 从这个现象来看,滴滴在经历了多次波折之后,似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也反映出,即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只要企业能够灵活调整策略,依然能够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滴滴的例子告诉我们,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持续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始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并且,特别在出了那档子事儿之后,滴滴似乎有意低调行事,很少在各种场合发声,主打一个不说话装神秘。这让我不禁好奇,在这一年混乱不堪的局面下,滴滴究竟过得如何?在此,我先给大家一个简要结论:滴滴不仅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在今年过得越来越滋润,利润也节节攀升。这真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一周前,滴滴公布了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滴滴今年前9个月的总营收超过了1500亿元,同比增长7.6%,净利润达到了26亿元。这一成绩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显得尤为亮眼。 从这份财报中,我们可以看出滴滴在应对复杂局面时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适应能力。尽管面临种种挑战,但滴滴依然能够实现收入增长,说明其业务模式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这也反映出滴滴在提升运营效率、优化成本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滴滴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去年同期,滴滴仍在亏损,净亏损达48亿元。难道滴滴真的掌握了某种秘籍?差评君调查发现,虽然表面上滴滴似乎仍在亏损,但实际上它正在暗中获利。起初,人们可能记得年初时网约车司机抱怨订单减少,但整体订单量其实并未显著下降。根据交通部的数据,今年第三季度,国内网约车订单量同比增加了24%,环比增长了7.7%。
无人在意的角落 滴滴咋越赚越多了而在国内整体订单增长的情况下,滴滴的第三季度核心平台总交易量,创下了历史新高,单量超过 40亿单,同比增长了 15.1%,国内日均单量接近 3500万单。不仅如此,我们顺带手,翻了下滴滴前两个季度的财报发现,发现今年以来,(以第 3 季度为例)滴滴的国内订单增长速度( 10.6%)居然低于国内整体市场的进步速度( 24%)?但其实这里有个陷阱,全国网约车订单信息增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订单增长趋势,但人家只统计合规的网约车订单。
滴滴及其旗下的花小猪打车,在合规性方面一直表现不佳,导致许多订单未被统计在内。然而,这些未被关注的细节并没有阻止滴滴在国内市场的增长。事实上,滴滴的总订单量持续上升,每个季度都创下历史新高。尽管如此,许多网约车司机却感觉到订单量在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市场上的司机数量越来越多,竞争愈发激烈。 滴滴作为行业的领头羊,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中仍能保持订单量的增长,这并非易事。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技术优化、用户体验提升、补贴策略调整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滴滴的订单总量在增加,其合规性问题仍然存在,这不仅影响了平台的整体形象,也可能对未来的业务发展构成潜在风险。 从长远来看,滴滴需要更加重视合规性和服务质量,以确保其领先地位。同时,也需要关注司机群体的需求,通过合理分配订单等方式来缓解司机之间的竞争压力,从而提升整个平台的服务水平和用户体验。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据统计,从2020年至2024年的四年间,网约车司机的数量从不足300万激增至近750万人。尽管如此,滴滴出行似乎在默默中越赚越多。滴滴能够改善其财务状况,除了得益于订单量的增长,还与其提高自身的盈利策略有关。早在2023年6月,滴滴推出的“橙意保障计划”表明,每月服务时长超过30小时的司机平均抽成比例为13%。然而,据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滴滴司机的实际抽成比例比上述数字要高。
例如海报新闻的调查,滴滴特别是特惠快车车型,抽成比例普遍高达 27%-29%,而且一些乘客的优惠券也得由司机承担。而湾流经济评论统计,滴滴的抽成比例已经从 2019 年的 11%,上涨到今年第二季度的 19.67%,接近翻了一倍。图自湾流经济评论无人在意的角落 滴滴咋越赚越多了前两天遇到的滴滴孙师傅也告诉差评君,去年自己和儿子儿媳一家三口,从湖南来到杭州跑滴滴,本来幻想着实现老乡口中人均日薪八九百。结果最后刨去租车、买车的费用,三个人合计才勉强日薪八九百。
“我也算不清楚抽成比例具体是多少”,孙师傅说,“反正现在不开特惠,就没啥订单,特惠又赚不了什么钱”。除了在国内市场多赚钱,更重要的是,此前被外界一直诟病,靠着国内收入补贴的国外市场,在经过多年的发育之后,现在看起来也是好起来了。滴滴第三季度的国际业务总单量同比增长 33.4 %,总交易额也在固定汇率下同比增长 33.4%,订单数量和交易额已经接近国内的四分之一。
无人注意的角落里,滴滴却越来越赚钱了。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滴滴的国际市场在过去八个季度中,订单量的环比增速大多保持在10%左右,这一增速均高于其在国内市场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巴西和墨西哥等拉美地区,滴滴几乎成为了当地的市场领导者。在巴西,滴滴打车的用户已经超过2000万,司机数量接近100万。在这些被忽视的角落,滴滴为何能赚得越来越多?在墨西哥,滴滴已经覆盖了7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1000万活跃用户。根据市场研究机构MeasurableAI的数据,滴滴早在2022年就已经占据了墨西哥56%的市场份额。
而且他们还在拉美尝试了多种业务,例如外卖、贷款等等,有一种“在我们墨西哥,大家都用滴滴全家桶”的感觉。而除了各种开源,滴滴同时也在想办法节流。无人在意的角落 滴滴咋越赚越多了大家都知道,前几年行情好的时候,滴滴四处出击下了一盘大棋,接连布局了包括橙心优选团购、智能舱、智能汽车等等项目,反正就是想尽办法想搞个新的业务。结果几波下来,并没有翻出太多的浪花,基本就是靠着打车的主业去“补贴家用”。但这几年日子不好过,十来年不赚钱,压力也确实大,没那么多精力去撒币了。
于是,从去年开始,滴滴决定集中精力深耕主营业务,不再涉足那些看似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并不擅长的领域。之前的一些业务要么被关闭,要么被出售,比如橙心优选已经消失,智能汽车部门也被小鹏接手。甚至在研发经费方面,滴滴也进行了大幅度削减,导致上个季度的研发投入已降至20亿美元左右。研发投入的持续减少,还被一些自媒体如邻章等评论为系统频繁崩溃的原因之一。尽管遭受了不少批评,但滴滴似乎通过战略调整实现了“瘦身”,并连续实现了盈利。
所以,滴滴的故事也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赚钱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砍掉那些不赚钱的项目,只保留赚钱的部分。然而,在这些看似不错的数据背后,滴滴也面临着不少的压力和隐患。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滴滴在占据了国内网约车市场的龙头地位之后,许多人都曾试图挑战它,尤其是在它曾经被封禁的一段时间之后。尽管滴滴后来重新崛起,稳住了阵脚,但它与主要竞争对手,比如高德的竞争仍未结束。在人们不太关注的角落里,滴滴却越赚越多。孙师傅就告诉差评君,他曾一度跳槽到高德打车,结果在跑高德时,竟然遇到了滴滴的销售人员。
一堆攀谈,最后,孙师傅又被重新接入了滴滴平台。尽管经历了长时间的折腾,他的收入却依然不如最初。这只是一个例子,但让人不禁思考,国内的市场竞争是否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里,滴滴的利润却不断攀升。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内出行市场的格局似乎就在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的竞争中反复拉扯,难以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家公司都在通过降低服务费、调整抽成比例等细微操作来争夺市场。 这样的现象反映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以及平台对于司机收入的巨大影响。尽管表面上看,各种微小的策略调整可能不会立即带来显著变化,但实际上,这些细微的变动正在逐步重塑整个行业的生态。这也提醒我们,作为消费者和从业者,需要更加关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变化,因为它们可能会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另外,根据财报显示,滴滴第三季度客单价再次下降了2.5%。自去年第一季度以来,滴滴的客单价一直未见上涨,这对滴滴平台和滴滴司机而言,并不是好消息。此外,在滴滴三季度的财报中,还透露了一项重要的人事调整:担任滴滴首席技术官(CTO)长达12年的联合创始人张博,卸任CTO一职。尽管如此,他仍将继续担任滴滴集团班委成员,并兼任自动驾驶公司的CEO,未来他的主要精力将转向自动驾驶业务。 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滴滴在面对持续下滑的客单价时,正通过内部的人事调整来寻求新的增长点。张博的变动可能意味着公司正在加大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入,以期在未来的技术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然而,如何平衡当前主营业务与新兴业务之间的关系,将是滴滴面临的一大挑战。对于滴滴司机而言,客单价的持续下降无疑会直接影响其收入水平,因此如何在保障司机利益的同时推动公司发展,也是滴滴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尽管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滴滴出行似乎越做越好,特别是在今年10月,滴滴旗下的自动驾驶汽车开发与商业运营公司——滴滴自动驾驶,刚刚完成了一轮融资。从差评君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正确的道路,但要达到最终的成功,还需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