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议:严控“AI换脸拟声”技术,守护公民“尊严面容”安全

admin132025-03-05 16:35:16

标题:雷军提案聚焦“AI换脸拟声”滥用,呼吁加强治理与立法

正文: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就“AI换脸拟声”技术的滥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案。他指出,这一技术的不当使用已成为违法侵权行为的重灾区,不仅侵犯肖像权、公民个人信息,还可能引发诈骗等犯罪行为。

雷军的建议案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反映出社会对人工智能技术滥用的深切担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换脸拟声”技术的门槛大大降低,其在影视、广告、社交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正如雷军所警示的,这种技术同时也催生了侵犯肖像权、隐私权乃至诈骗等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

以去年国庆期间为例,雷军的换脸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其面容被用于各种荒诞离谱的言论,导致许多网友难以辨别真伪。这不仅损害了雷军的个人形象和声誉,也扰乱了网络秩序,加剧了社会信任危机。

人脸信息是个人核心隐私,即使是普通网民,一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遇AI换脸,同样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互联网的匿名性特征使得用户维权之路困难重重,因此,从源头进行防范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雷军认为,“AI换脸拟声”技术的滥用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而社会治理体系却出现了滞后。为此,他提出了加快单行法立法进程、压实平台企业等各方责任和义务的建议。

2022年,多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为“AI换脸拟声”等领域的乱象治理提供了初步依据,但其法律效力与约束力相对有限。雷军强调,应加快专项立法,明确权责边界,构建技术治理的顶层框架。

此外,雷军还建议强化行业自律共治,要求平台企业等各方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例如,为深度合成内容提供显著标识,提醒用户辨别真伪。一旦发现违规内容,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负面影响扩散。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亟需完善法律法规,让监管手段与时俱进。同时,压实互联网平台的主体责任,强化AI深度合成内容的审核,形成有效的共治格局。只有这样,广大互联网用户才能免受隐私泄露、诈骗等风险的侵扰,真正守护好自己的“面子”。

——特约评论员 熊志

[注:本文为博客发布排版,如需进一步修改,请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