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青山科技奖颁奖典礼:青年科学家齐聚,共筑绿色未来
3月3日,备受瞩目的第四届青山科技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在绿色低碳领域,10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他们将每人获得税后100万元奖金,自由支配这笔资金,以支持他们的科研事业。
为了激励更多的科研力量投身绿色和可持续领域的科技研发,促进绿色低碳基础科研及技术成果的转化,美团于2021年发起设立了旨在资助青年科学家的公益性奖项——“青山科技奖”。截至目前,已有39名青年科学家荣获此殊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山科技奖评审委员会主任张涛表示,青山科技奖的设立,正是在国家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旨在激励更多科学家投身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科研事业。他期望所有获奖者能继续坚定前行,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科研力量。
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强调,设立青山科技奖并非为了追求经济回报,而是着眼于未来,旨在选拔出该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研发人才,为他们提供有力支持。他认为,以科技为驱动力,是构建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未来的根本途径。美团愿意以各种方式提供长期支持,使青山科技奖成为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进步的社会科技奖项,成为中国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
以下是本届青山科技奖的获奖名单及相关介绍:
▲ 第四届青山科技奖获奖名单
(一)发掘“新面孔”:获奖者平均年龄43岁
近年来,加快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强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发展的关键。青年科技人才作为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的创新生力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青山科技奖持续关注如何更好地发掘关键推动作用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并帮助他们潜心科研、获得认可。自2017年起,美团发起“青山计划”,联动生态相关方在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节点进行探索。2021年,美团投入5亿元设立青山科技基金,并发起“青山科技奖”,支持绿色低碳领域的青年科学家。
本届获奖者平均年龄43岁,来自材料科学、化学工程、能源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等多个学科,研究领域涵盖生物基可降解橡胶、新能源电池材料、光热转化、土壤污染治理等。其中,两名女性科学家脱颖而出,分别是来自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何宏艳和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赵亮。
(二)鼓励成果转化:面向产业解决实际问题
青山科技奖的设立,旨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促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评审导向中,更加鼓励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实践,关注有希望真正落地、产生实际效益的科技创新。
以下是部分获奖者的科研成果:
- 王朝(华南理工大学):围绕生物基可降解合成橡胶基础及工程化展开研究,其研究成果“用土豆、玉米等为原材料制备成可降解橡胶及可降解鞋等制品”即将量产,有望大幅减少传统合成橡胶的碳排放及其废弃后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 郭孝东(四川大学):针对锂电池领域安全性能提升、能量密度突破及产业化成本控制三大核心挑战,实现了纯铁法制备工艺,让生产过程达到“零排放”。
- 陶新永(浙江工业大学):聚焦锂电池领域安全性能提升、能量密度突破及产业化成本控制三大核心挑战,在高比能锂电池材料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取得突出成果,引领科学前沿发展并实现落地转化。
- 徐建鸿(清华大学):在微尺度热质传递强化机制取得突破性的理论成果,其技术创新已帮助相关化工产业平均能耗降低20%-30%。
- 曾杰(安徽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原子分子层面揭示出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的反应机制,提出动态限域催化剂设计理念,通过“无机催化-生物催化杂合”路径实现了以二氧化碳和水制备葡萄糖等复杂分子。
美团青山科技奖负责人表示,美团将持续聚焦绿色可持续领域,支持更多青年科学家投身绿色低碳科研,帮助他们坚定地在成果转化、产业应用、长期重大难关攻坚的道路上走下去,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科技创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