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热议:全国政协委员汪小帆提出,应出台高校人工智能工具应用规范指引

admin72025-03-07 12:07:16

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高校:规范使用势在必行

自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再到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引发热议,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新学期的开启,众多高校也纷纷加入了智能化革新的行列,纷纷引入了DeepSeek的“升级版”。

全国两会热议:高校人工智能工具的规范使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何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避免其误用和滥用所带来的诚信与道德风险?

汪小帆指出,高校师生广泛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已成为常态,但对于如何规范使用,目前缺乏统一的认识。他以代写作业和论文、伪造或篡改数据、侵犯隐私和知识产权、违背伦理等现象为例,强调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国家政策出台,高校积极探索

汪小帆还注意到,2023年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文件。例如,国家网信办、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就强调了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内容合规方面的责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科研诚信规范手册》也明确指出,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明确标注并说明其生成过程,不得将其列为成果共同完成人等。

汪小帆介绍,一些高校已经在规范师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关于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复旦大学发布了《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尽管如此,这些规定多针对特定应用场景,且不同学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许多学校尚未出台相关规定。

建议出台统一指南,加强师生培训

针对这一问题,汪小帆建议国家层面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工具规范使用指南,明确高校师生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合理边界。他建议指南分为学生手册和教师手册,并根据使用反馈及时更新版本。

此外,汪小帆还提出,除了出台统一指南外,加强师生培训也非常重要。他建议针对学生和教师编制案例式培训教材,将人工智能工具的规范使用纳入高校学术诚信教育必修课程和教师培训内容,并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提供相应课程。

结语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规范其使用,确保其在教育领域的健康发展,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汪小帆的建议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陈佳琳 屠瑜

栏目编辑:顾莹颖

题图来源:上观AI题图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