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年荣耀,女性力量绽放 | 温家琦:从文艺青春走向导弹科研先锋

admin92025-03-08 19:30:46

在历史的长河中,吉林市孕育了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府——吉林女子学校,该校始建于1907年,是吉林省内唯一一所专注于女性人才培养的摇篮,它静默地见证了松花江畔的沧桑巨变。从五四运动的激情岁月,到新中国的建设征程,吉林女子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革命女性,她们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红色史诗。

在这所学校的杰出校友中,有一位名叫温家琦的导弹设计高级工程师,她不仅是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翻译协会的会员,更以其卓越的成就,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楷模。

温家琦于1931年2月11日出生于吉林市一个充满进步气息的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温之新,身为吉林市第一届中苏友好协会会长及著名翻译家,其先进的思想对年幼的温家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5年,年仅14岁的温家琦在吉林女中(现更名为吉林女子学校)求学期间,便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创作了具有强烈思想性和感染力的剧本。

新中国成立后,温家琦怀揣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先后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学院,深入研究航空专业知识。1961年,她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投身于国防部五院(现为航空航天部)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了我国第一批自行设计的海鹰2号、上游1号等四个海防导弹型号的研制工作中。在她的28年航天生涯中,她撰写并发表了众多技术报告,其中包括一篇二级《航天部报告》和两篇三级《航天部报告》,两项导弹研制课题荣获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奖。此外,她还参与了《世界导弹大全》、《俄汉军事大辞典》、《世界军事知识词典》、《现代国防知识丛书》等重要书籍的编撰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科研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温家琦也未曾放下手中的笔。她自幼热爱文艺,中学时代便开始了创作。工作之余,她利用业余时间翻译小说,出版了《中断的友情》、《生活与命运》、《列宁在克里姆林宫》等与青少年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关的作品,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007年,在吉林女子学校百年校庆之际,温家琦重返母校,并将自己多年来撰写、翻译出版以及参与编写、编辑和主编的100余册图书捐赠给了吉林市图书馆和母校,以此表达对家乡人民和母校师生的深厚情感。

文章来源:吉林日报全媒体 作者:邱延鹏 记者:郑玉鑫 编辑:秦楚越 审稿:裴晶莹 监审: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