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人工智能浪潮下的法律挑战:李世亮呼吁四川率先探索地方性AI立法
正文: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然而,随之而来的法律和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律师协会会长李世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试想,在未来,若机器狗牵着老年人过马路引发交通纠纷,责任究竟应由谁来承担?”这一话题不仅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也揭示了人工智能时代法律体系面临的严峻挑战。
李世亮表示,近年来,以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这些新兴技术对现行法律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已连续两年关注AI立法话题,并在今年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建议:“四川应在全国率先探索地方性AI立法,为人工智能的规范化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AI技术爆发,法律挑战迫在眉睫
李世亮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在推动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伦理道德、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全新挑战。他以以下场景为例:
“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在医疗操作中出现失误,法律责任该如何界定?我国法律规定,只有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才能作为民事主体,而AI系统本身并不具备责任主体的法律要件。DeepSeek近期大火,如果利用AI系统生成的作品涉及侵权,知识产权应归属于谁?侵权责任又该由谁承担?”
这些问题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尚无明确答案,也凸显了AI立法的紧迫性。
四川:先行先试,探索地方性AI立法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李世亮对AI立法持保守态度,认为当时条件尚不成熟。然而,过去一年中,人工智能行业取得了飞速发展。李世亮表示:“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迫切需要立法支持。”
他特别提到,四川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丰富的人工智能产业资源和应用场景,具备先行先试的条件。他建议:“可以结合AI产业的发展情况,率先制定地方性法规,从道德、伦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约束,以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建议四川出台实用且具前瞻性的地方性法规
李世亮认为,四川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具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地方性法规。在具体立法内容上,他建议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 明确AI系统在各类应用场景中的责任主体,确保法律责任的清晰划分;
- 制定AI生成内容的权属规则,保护创作者和开发者的合法权益;
- 加强对AI系统处理个人数据的监管,确保符合隐私保护法规。
结语
李世亮的建议得到了业内专家的普遍认可。他们认为,AI立法应兼顾规范与创新,既不能过度抑制技术发展,也不能忽视社会风险。地方性立法的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为全国性立法积累经验。
相关链接: - 《人工智能法案》(AI Act) -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 《人工智能示范法》
(本文来源: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摄影:王效,编辑: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