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就业目标如何达成?人工智能是否会引发失业潮?听听委员们的观点解析

admin82025-03-10 14:54:11

标题:2023就业展望:挑战与机遇并存,政策助力新空间

正文:

在民生福祉的基石之上,就业问题不仅关乎每一位百姓的切身利益,更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全国两会期间,就业议题始终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被提及31次,彰显了国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决心。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如何确保今年稳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献策献言。

头等大事: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

“特别是要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就业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过去一年,我国在稳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56万人,比上年多增12万人。在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看来,这一成绩在世界经济整体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显得尤为不易。

目标设定:稳就业促民生的决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设定为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认为,这一目标体现了国家加大力度稳就业促民生的决心,有助于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宏观政策:积极有为,助力就业

代表委员们表示,今年国家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民生,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分析指出,在就业优先政策导向下,GDP每增长1%,即可带动约240万人就业。2025年,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是实现经济与民生良性互动的关键,预计将直接创造1200万个就业岗位。

技术革新:挖掘新空间,应对新挑战

随着AI、人形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兴起,岗位替代和人才需求的变化成为两会热议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丁光宏表示,新技术潮流虽会对传统岗位造成冲击,但同时也将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岗位。

在高校育人层面,应与时俱进,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改革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个人层面,则需加强终身学习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政策措施:保障重点群体权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关注结构性矛盾,解决“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姚卓匀指出,要精准科学地研判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提升职业发展变化监测水平,结合岗位需求,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

结语

就业,既是家事,也是国事。面对新挑战,我们需共同努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共同推动我国就业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完——

:本文为模拟改写,旨在展示专业化的表达方式,并符合博客发布排版要求。实际工资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