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再造20家创新巨头,创造10万个年薪60万以上的高薪岗位
中国科技创新再升级:引领未来,开创无限可能
数界探索
12月2日的报道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的核心成员刘晓光发布的一份报告建议,应尽快推行本土高科技企业的扶持计划,目标是打造20家类似于华为的企业。
报告指出,要促进能够创造大规模中高收入就业岗位的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在GDP比重逐步提高进程中,必然要依赖将大规模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和政府资金,引导进入和满足这些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培育和壮大所产生的巨额外部融资需求。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行业和创新模式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了确保这些新兴产业能够在经济总量中占据更大份额,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的资金配置机制,确保大量的资本能够流向最具潜力的领域。这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也需要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不仅可以为新兴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还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加速这些行业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安全性,避免因盲目投资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资金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报告建议,全面推行以“中高收入就业岗位创造型”和“工资收入增进型”为导向的投资刺激政策,将其设定为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当前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核心举措。 这一政策方向体现了政府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对于促进就业质量和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高度重视。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投资流向能够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以及能够直接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的领域,不仅有助于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还能长期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然而,如何确保这些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并且避免可能产生的资源错配问题,将是未来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此外,还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实施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影响差异,确保政策效果的最大化和均衡性。
此外,这位教授还建议应迅速启动并实施一个以“中高收入就业岗位创造型”和“工资收入增进型”为方向的中国本土高科技企业培育计划。 这个提议强调了通过扶持本土高科技企业来促进就业和提高工资收入的重要性。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内经济的自主性和竞争力,还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此外,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可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政府应当积极响应这一建议,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确保该计划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预期效果。
具体目标是:尽快培育和打造20家能够提供总计10万个年薪60万元以上的研发岗位的企业(即再造20家“华为”),同时推动50家能提供总计2万个年薪40万元以上的研发岗位的企业,以及100家能提供总计1万个年薪30万元以上的研发岗位的企业。此外,还要推动100家能提供总计30万个年薪20万元以上的高技术岗位的企业,200家能提供总计10万个年薪15万元以上的高技术岗位的企业,以及500家能提供总计2万个年薪10万元以上的高技术岗位的企业,以此来促进中国本土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