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人工智能滥用引发法律困境:探讨我国立法应对之道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蒲晓磊
引言:
在“十一”黄金周期间,一则关于“AI雷军”的网络热议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人工智能(AI)滥用问题的关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指出,尽管网络侵权现象频发,但现有的法律体系却难以对此类侵权行为进行有效规制。
AI雷军事件:隐私权的挑战
去年“十一”假期,有网友调侃称,尽管假期放了7天,却连续8天被“AI雷军”责骂。雷军表示,当自己试图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时,却发现缺乏针对此类侵权行为的专门立法。他强调,网络上的侮辱和诽谤难以量化损失,给维权带来了极大困难。
北京互联网法院的警示:虚假宣传与消费者权益
北京互联网法院于3月13日通报了涉网络消费虚假宣传案件的审理情况。法院指出,一些商家利用AI技术冒用公众人物形象制作虚假广告,或通过网红达人进行“种草”营销,并通过算法精准推送,导致消费者容易“踩雷”。
侵权行为的普遍影响:名人亦难幸免
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一旦遭受“AI换脸拟声”等侵权行为,都会感到痛苦不堪。这种技术的滥用不仅侵犯了个人肖像权、隐私权,还可能引发诈骗等犯罪行为。
立法建议:强化监管,填补法律空白
面对AI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加快制定人工智能法,对人工智能法律问题进行全面规定,强化技术监管、压实平台责任、加大惩处力度,填补因AI技术兴起而形成的法律空白。
社会治理风险:AI滥用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AI技术的滥用不仅为社会生活和商业活动带来了便利,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伦理、安全和法律问题。例如,陕西警方2024年通报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分子利用AI技术实现了声音和视频画面的深度伪造,以此实施诈骗。
法规滞后:亟待完善
虽然我国已发布多项与AI相关的法规,但许多代表认为,这些法规在应对AI技术带来的问题时存在滞后性。例如,《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法规虽有助于规范AI应用,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诸多挑战。
未来展望:细化认定标准,加大惩处力度
202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要围绕新兴领域加强立法研究。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加快人工智能立法进程,细化认定标准,加大惩处力度,以促进AI技术的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
结语:
AI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可能,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法律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监管,确保AI技术在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不会成为侵犯个人权益的利器。
注:以上内容为根据原文改写的博客文章,旨在提供更流畅、易于阅读的排版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