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冰川日特辑 | 第三次全国冰川普查揭晓:相较首次,冰川总量缩减近三成,面积锐减26%

admin92025-03-21 14:38:43

在遥远的南极马蹄岛之畔,冰山耸立,犹如一幅宁静而又庄严的自然画卷。这画面背后,是人类对自然变化不懈探索的见证。2025年3月21日,正值首个“世界冰川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在盛会上宣布,我国完成了第三次冰川编目数据集的发布。

冰川面积的变迁

据第三次编目显示,2020年前后,我国的冰川面积约为4.6万平方千米,冰川条数达到6.9万条。这一数据与第一次编目相比,自20世纪60年代至2020年间,我国冰川面积整体缩减了约26%,即每十年减少4.8%,大约有7000条小冰川完全消失。与第二次编目相比,2008年至2020年间,我国冰川面积减少了约6%,每年减少约5.2%,这一数据显示,近十余年来,我国的冰川已经进入了快速退缩的阶段。

冰川研究的历程

西北研究院,作为我国最早开展冰川研究工作的科研机构,在2002年和2014年分别发布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研究院通过对20世纪后半叶至本世纪初期我国冰川变化的研究,得出了20世纪60年代至2008年间我国冰川面积整体萎缩了约18%的结论。2023年,研究院再次集结科研精英,以2020年为现状年,展开了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的编制工作,并在首个世界冰川日前夕顺利完成了这一任务。

国际冰川编目

国际冰川编目工作始于1978年,旨在调查全球山地冰川的分布和储量等信息。在施雅风院士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于1978年启动了第一次中国冰川编目的编制,历经24年,于2002年全面完成。第一次编目数据显示,1960年至1980年间,中国共有冰川约4.6万条,总面积约5.9万平方千米。

应对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20世纪后半叶我国冰川范围不断萎缩。为解决第一次编目未能全面反映2000年后冰川分布状态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于2007年开始第二次冰川编目工作。第二次编目结果显示,2008年前后,中国共有冰川约4.8万条,总面积约5.2万平方千米。

技术的进步

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在技术上实现了新的突破,采用了更高分辨率、更高质量的光学卫星遥感数据,并结合了第二次编目的经验和最新技术,构建了一套高效快捷的冰川编目体系。此次编目还记录了约3万条面积小于1万平方米的消亡冰川,这为我国冰川的分布和状态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视图。

成就与挑战

我国成功完成了三次冰川编目,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完成这一壮举的冰川分布大国。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我国在冰川研究领域的实力,也让我们对未来冰川的监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预测有了更深入的认知。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冰川退缩的步伐仍在加速,这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都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