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明代祠堂拆除事件:真相与争议
22日,一则关于江西宜春明代祠堂被拆除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博主曝光,江西宜春拆除了五百多年前建成的明代祠堂。帖子里附上了现场照片,一辆挖掘机停在祠堂前,厅堂原址疑似已被夷为平地,现场一片狼藉。
挖掘机停于祠堂前,周围遍地碎木,场面令人唏嘘。
据悉,被拆除的隆恩堂始建于大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历经五百余载风雨,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是高安市文物保护单位。隆恩堂占地面积达900平方米,进深二十丈,左右宽约六丈,高约六丈有余。
23日,宜春高安市建山镇政府工作人员向潇湘晨报记者澄清了这一事件。
他表示,祠堂并没有被移平,而是龙城村的村民集资两百多万元进行整体修缮。由于村民想铺地砖,所以叫来了挖掘机,将祠堂前的土挖出再填砖。祠堂内部长期没有维护,导致漏水,因此村民们购买了加固用的木头堆放在祠堂边的场地上。
工作人员还解释了为何会误传祠堂被拆除的消息。
他表示,村民们为了修好祠堂,特意请来了专家进行指导,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导致一些误解。目前,江西省文旅厅和省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已经来到现场,将协助村民进一步完善修缮工作。
然而,对于这一解释,仍有网友表示质疑。
苏先生,一位向博主爆料的知情者,表示他的朋友在现场确实看到了祠堂被夷平的情况。他介绍,隆恩堂从前到后有四处建筑,而他的朋友看到的是“一二进”被挖掘机夷平了。
苏先生还表示,他个人曾在隆恩堂考察过,发现“二进”是清代和民国的料混杂着,只留了点明代的基础。他认为“一二进”可能被当地判定为没有文物价值的建筑了。
对于苏先生的质疑,工作人员表示,专业的问题需要咨询江西省文旅厅和省文物管理处。
目前,这一事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潇湘晨报记者 钱嘉鑫
延伸阅读:
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如何平衡文物的保护与民众的需求,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