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预测:在接下来的15年内,美国可能在众多领域对中国创新成果产生依赖

admin92025-03-27 14:40:15

标题: 从模仿到引领:郑永年院长谈中国创新之路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

引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关于“美国长于创新,中国长于模仿”的论调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然而,这一观点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看来,已经不再适用。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郑永年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详细阐述了中国在创新领域的转变与未来潜力。

正文: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在创新方面独占鳌头,而中国则擅长模仿。然而,郑永年教授指出,这种看法已经过时。他表示,中国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基础,开始转向创新之路。

“每个国家都曾经历过从模仿到创新的阶段。”郑永年教授解释道,美国并非一开始就擅长创新。二战后,美国通过购买欧洲技术,并大量吸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才,为创新奠定了基础。

“美国今天指责我们‘偷’他们的技术,但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难道这不算‘偷’?”他反问,并强调这并非“偷”,而是技术自然扩散的结果。

郑永年教授认为,创新建立在技术扩散的基础上,这是后发国家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他举例说明,虽然近代以来很多“0到1”的原创技术源自西方,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西方国家缺乏原创性。日本和韩国在起飞的前二三十年,广泛采用西方技术,但积累一定技术后,必然转向原创。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大量应用西方技术,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基础,开始转向原创。”郑永年教授透露,他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发现中国的创新态势非常强劲,如“哪吒、DeepSeek和宇树”等创新成果只是冰山一角。

“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在未来10到15年,在某些领域,美国可能反而需要依赖中国的原创。”他预测。

趣闻分享:

在谈到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时,郑永年教授幽默地说:“上次回浙江老家,有人告诉我,‘这哪是中美的竞争,这是美国的浙江人跟中国的竞争。’你去看美国的AI行业,多少中国人参与其中。”

此外,他还提到,中国的科技领域非常“年轻化”,以人工智能为例,行业里都是最年轻的中国人,这为这些领域的创新前景增添了乐观的色彩。

结语:

郑永年教授的观点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巨大潜力和未来前景。随着中国不断积累技术实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在更多领域实现从模仿到引领的转变。


请注意,以上改写保留了原文的核心信息,同时调整了排版和语言风格,使其更适合博客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