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基金会探索参与式资助:赋能受助人,让需求决定者上线
参与式资助:赋权受助人,共建社会责任
数界探索
在气候急剧变化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如何精准地帮助老人、孩子等脆弱人群?2024年度慈善年会于12月18日在北京举办,由《中国慈善家》杂志主办,腾讯基金会支持,会议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行动与慈善新前沿”。腾讯基金会项目总监曹帆表示,在数字备灾和对“一老一小”等脆弱群体的援助方面,腾讯基金会正在转变传统的援助模式,利用腾讯“连接人”的核心能力,探索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受助人的实名认证,并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公益机构、商家、卫生室、社区食堂等公共服务资源,使受助人成为需求的主导者,能够自主选择所需的帮助和资源。
据介绍,腾讯基金会起源于积石山地震期间推出的“宝宝券”。这一举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为灾区新生儿家庭提供奶粉购买的数字券,扩展到涵盖社区韧性建设的多个场景和人群,最终发展成为一项全面的创新资助计划。该计划针对“数字备灾”和“一老一小”等议题下的十余个子议题进行了参与式资助,已有超过100个一线组织参与,与超过200家合作商家展开合作,并在11个省份实施了30多个项目。
12月18日,2024年影响力慈善年会现场。
参与式资助帮助受助人权利回归
当前,极端天气正在给全球各个社区和经济体系带来严重影响。这不仅导致了气候灾害频发和生态环境恶化,还对经济发展方式、社区抗逆力以及弱势群体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为广泛的挑战。
在这过程中,公益行动的重点正在从单一的气候减缓扩展到适应与减缓并重,从传统的环保领域扩展到了灾害救援、消除贫困、医疗健康、社区建设和对脆弱群体的全方位保护。伴随着这些议题的更新和公益解法的创新,公益慈善的运作模式也在发生许多变化,涵盖了资助模式、项目设计、机构治理、合作共建和成果评估的全面创新。 在我看来,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更深层次认识,也反映了公众对于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迫切需求。公益组织需要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挑战,通过跨界合作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同时,这也要求公益组织不断提升自身的透明度和效率,以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最终,这样的转变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社会环境。
传统的公益模式往往是捐赠人出资捐赠,公益机构执行,给到受助对象。在这过程中,一方面可能出现物资品类不匹配后的堆积损坏,另一方面一些个性化需求也很难得到满足。在新的大环境下,公益慈善行业也正经历重要转变。脆弱人群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普通人要大得多;脆弱人群的需求,也不容易被看到。腾讯基金会项目总监曹帆表示,搭建一个支持网络,连接各方资源,让这些受助人得到资助,从“被帮助的人”,回归到“决定需求如何被满足”的主体地位,是当前腾讯基金会正在探索的事情。
在2023年甘肃积石山地震期间,当地新生儿数量较多,而他们所需的奶粉分段不同、品牌各异,传统的统一采购模式难以满足这些家庭的个性化需求。面对这一挑战,腾讯基金会与爱德基金会共同发起了“呵护宝贝,宝宝券温暖行动”,为积石山县2500余名2023年新生儿的家长发放了“宝宝券”。通过微信刷脸认证,每位新生儿的家长能够获得4张50元的“宝宝券”,用于在当地的母婴店选购适合自家婴儿的奶粉、尿不湿、衣服鞋帽等必需品。 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灾区新生儿家庭的实际困难,还充分体现了社会力量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灵活性与创新性。通过发放“宝宝券”这种形式,既确保了捐赠物资能够精准对接到有需要的家庭,又避免了因统一采购而导致的资源浪费或不匹配问题。此外,这种方式也增强了公众对慈善活动的信任度,提高了社会参与度,为未来的灾害救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总体来看,“呵护宝贝,宝宝券温暖行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应急响应案例,也为今后如何更好地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救灾效率,以及如何更加精准地满足灾区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基于微信支付的实名连接与数字权益工具,一方面解决“身份的核实”,一方面“打通商业资源”。受助人在使用时仅需微信刷脸完成人员信息核实后便可领取,所有的流程都在微信上可以实现,减少了线下领取的人工成本和繁琐的审核流程。另一方面,这一方式又连接了在地商业资源,能方便受助家庭根据自身需求,个性化地在地购买物资,解决了过往统一采购无法照顾个体需求的难题,提高了善款使用的透明度,并节约了物资运送的物流成本。
跨界合作需要更多主体加入
这样的探索,已经应用到了更多的场景。目前,包括社区助老餐、孤独症儿童融入社区等项目,都在多个城市落地执行。以积石山地震中的“宝宝券”为起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腾讯基金会从一个让灾区新生儿童家庭买奶粉的数字券的探索试点,演变成现在创新资助的一揽子计划。在这过程中,资助行业枢纽公益组织超过15家,就“数字备灾”、“一老一小”议题下的十余个子议题展开了参与式资助,参与其中的一线组织已经超过100个,合作商家超过200家,已在11个省份开展了超过30个项目,受益人群超过3万人。
在这个不断演进的项目中,传统的“捐赠人—基金会—公益执行机构—受益人”的线性资助模式正逐渐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资助者深入参与到公益产品的研发与迭代过程中,与政府部门、基金会以及社会组织共同合作,确保真实的需求能够被充分认识和满足。这种新型的合作模式使得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更加直接地服务于最终受益人,从而提升公益项目的整体效果和影响力。 这样的变化不仅体现了社会对公益事业运作方式的新认知,也反映了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公益领域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通过这种多方协作的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效率,使公益行动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真正实现公益的价值最大化。同时,这也为其他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促进了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腾讯基金会秘书长葛燄指出,气候变化的影响正日益呈现出多重叠加效应,不仅对环境构成威胁,还深刻影响到老人、儿童及弱势群体等脆弱人群,甚至扩展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系统性挑战,跨界合作至关重要。必须推动包括社区组织、科技企业、文物保护机构以及志愿者在内的不同领域和群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更加高效地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网络,实现资源、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未来,腾讯基金会将持续以倡导者、参与者及支持者的角色参与到气候变化适应行动的各项工作中。一方面我们会聚焦社会问题的痛点,通过支持气候变化下不同议题的案例梳理、行动研究来预判及明确受助群体的实际需求,促进议题融合,优化解决方案。与此同时,我们也期待能够聚合多方力量,搭建跨界网络,促进资源流动和问题破解。例如,在救灾备灾领域,我们依托数字关爱券,与不同省市的政府部门、应急部门、公益机构、商家联盟共同搭建关爱网络;在青少年心理干预网络建设方面,腾讯基金会也在积极联合相关方探索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者和合作伙伴加入,为气候变化下的核心议题解决携手合作,跨界共创。 从这一段内容可以看出,腾讯基金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态度,并且在具体行动上也展示出了创新性和前瞻性。通过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以及跨领域的合作,腾讯基金会在提升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多方面的努力不仅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可借鉴的合作模式,特别是在利用科技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