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遭封后,中外网友疯狂涌入小红书:抽象创意互助火爆」
「小红书:抽象创意互助引爆新热点」
猝不及防,小红书一日之内飙到 App Store 全球免费总榜第一!
与此同时,从昨天开始,大量外国用户突然涌入小红书平台。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2025年1月14日这个时间点上,更是引发了人们的诸多猜测和讨论。有人认为这可能与近期国际形势的变化有关,或许是由于某些国外社交媒体平台的限制政策导致了用户的迁移。也有可能是小红书本身在内容运营或市场推广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从而吸引了更多海外用户的关注。无论如何,这种趋势可能会对小红书的内容生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值得持续关注。
外国网友们或是用英文与大家问候,或是艰难但努力地利用机器翻译发布中文图文内容。
导致不少咱国内网友们准备开始摸鱼时,一脸懵:
手机爹这是给我干到哪里来了 ??
但大家接受速度比冲浪网速还快。
没过多久,国内外网友纷纷开始使用Chinglish和机器翻译的中文,在各种话题的帖子和视频中愉快地互动起来。 这种现象反映出全球化背景下语言交流的新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Chinglish和机翻中文的流行,不仅体现了中文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也显示出人们对于多元文化的开放态度。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化理解的深度等。如何在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同时,保持语言和文化的纯正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见此情景,作为小红书早期的投资人之一,金沙江创投的主管合伙人朱啸虎肯定笑得合不拢嘴,毕竟小红书的表现已经超越了炙手可热的ChatGPT,在应用总榜上独占鳌头。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用户对内容社区平台的高度认可与依赖,也显示了小红书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小红书以其高质量的UGC(用户生成内容)和精准的个性化推荐机制,成功吸引了大量忠实用户。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理解用户需求、构建良好的社区生态同样不可或缺。
网友们也开始调侃:
尽管春节将至,但小红书的算法与运营团队的伙伴们仍需打起精神,继续努力工作,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哦!
打开小红书:好多歪果仁啊!
最近真是热闹非凡,继大批韩国游客涌入上海之后,众多来自北美的外国朋友也纷纷在小红书上活跃起来。
(一个线上,一个线下,包圆了这是)
是谁现在用小红书还得开沉浸式翻译了??
由于小红书没有做国内国外版本的内容隔离,中外网友们现在直接在评论区“狭路相逢”了。
火速围观后,我们发现了一大堆令人啼笑皆非的“中外友好交流”行为(doge)。
先来看歪果友友们在这里干啥。
嘿,这才是第二天,先来的外国博主已经开始给自己的同胞们开课,当堂传授小红书使用技巧了。
这 10w+ 的收藏量,妥妥能看出大家的热情了!
还有一大堆歪果仁用上了机翻,开始了跨国 social。
不过大部分机翻你懂的……于是评论区也主打一个已读乱回。
扒拉了一通,看下来只有 GPT-4 翻译被国人浅浅认可了。
除此之外,这群人也是把传统小游戏 “Ask me anything”带来了小红书。
这不,有人就问了:为啥你们歪果仁都拿自己当头像?
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朋友真诚地表示:“使用真实照片的用户会得到更认真的对待,而使用动漫或可爱头像的用户可能会被认为比较幼稚。”
而作为礼尚往来,他们也真挚脸反问:为啥你们在小红书都用 momo?
近日,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混淆平台默认设置的人物形象。比如,很多人曾误认为所有以“Momo”为名的账号都是同一个人。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反映出当前网络环境中存在的信息混乱和认知偏差问题。 在我看来,这种误解不仅体现了公众对网络平台规则的不熟悉,也揭示了网络匿名性和虚拟身份管理方面的漏洞。这需要平台方加强用户教育,提升透明度,并优化相关机制来减少此类误会。同时,作为普通网民,我们也应提高辨别能力,避免轻信未经核实的信息,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当然了,也有一些小机灵鬼开始玩起了小红书的经典套路,满屏都是求穿搭、求改造的声音。 在这个现象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社交平台上的用户互动方式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年轻人对时尚潮流的追求,也显示了他们乐于分享、善于利用平台特性来吸引关注的特点。通过这样的互动,用户之间能够获得更多的灵感和建议,同时也促进了平台内社区氛围的活跃与多元化。
主打一个听劝~
而一些职业博主们,更是火速开始带货种草了。
另一边,短时间内在我方区域内出现了大量外籍人士,各种娱乐活动也随之展开:
中式欢迎光临的方式独特而充满热情,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比如,一句“欢迎光临,您是我们尊贵的客人,希望您在这里度过愉快的时光!”不仅表达了主人的热情好客,还体现了中国人讲究礼节的传统美德。这样的问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欢迎语,更是一种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友好。 通过这种独特的欢迎方式,我们不仅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还能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文化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
U like Chinese,we kiss kiss。
很多学生党脑瓜子非常灵活,马上在小红书上发布英语阅读理解和单项选择题,向外国网友求助完成英语作业。
好笑的是,真的有很多好心人主动帮忙!
对了,鉴于老外的机翻实在令人一言难尽,还有姐妹已经提前嗅到了商机。
1,2,3,普通话教学这就上链接(尝尝咱学英语吃过的苦)。
总之,如今的小红书真是热闹非凡,再加上全球各地的网友有着不同的时区,大家纷纷妙语连珠,给出了精彩的点评:
这不就是新时代的「早 C (Chinese)晚 A (American)」
p.s. 早 C 晚 A:原指早晚分别用含有维生素 C 和 A 醇类的护肤品
选中小红书,歪果网友的 4 大理由
没错,由于众所周知的特殊原因,一些海外创作者和普通用户,开始紧急寻求新的社交平台来承载自己的创作内容,or 打发每天的无聊时光。
可,天下 App 千千万,这波泼天的流量,怎么就砸在小红书头上了?
先来说说外国人为什么选择来到中国开发的App,将其作为下一个发展的平台吧——
该说不说,最近,一位新加入的小红书外国朋友分享了他独到的见解,总结得十分精彩:
Just let us watch our Chinese App,on our Chinese phone,in our Chinese clothes,laying in our Chinese bed。
简而言之,如今,世界上许多人的日常生活已经被各种各样的“中国制造”产品所包围。
(从侧面可以看出,如今的Made in China已经不再让人们仅仅联想到某个地方的小商品了)
而大多数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使用惯性,窝在自己更偏爱的App使用舒适圈里——尤其是有些歪果网友吐槽,相比中国 App,很多外国 App的界面优化很慢,“用户界面像是10年前的”。
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应用生态的依赖,寻找一款符合中国风格的替代应用来承载个人内容和休闲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顺理成章。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用户对于个性化和本土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一款能够融合中国文化特色与现代科技的应用,不仅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还能增强用户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的应用有望成为连接人与信息的新桥梁,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传递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再来,国产 App 那么多,国外网友为何对这个“RedNote (小红书官方译名)”情有独钟?
不可否认的第一点,小红书作为新一代“生活方式平台和消费决策入口”,确实在近两年迅速崛起,成为很多网友的首选。
拿数据说话:
日活月活:截至 2024 年 6 月,小红书月活用户 3.2 亿,日活用户 1.2 亿;
用户圈层:小红书最初依靠女性用户群体发展起来,目前男性用户占比约为21%,并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底,该平台60岁以上的月活跃用户已超过3000万。
此前的数据也显示,小红书在其他地区的App Store上表现一直不俗,之前在免费总榜最高曾达到第九名。
(合理怀疑其中一大部分是散落世界各地的留子们的功劳)
△小红书两日内登顶之路,图源:小红书
除此之外,在深入研究了小红书上众多外国网友的帖子和评论后,量子位归纳出了他们提出的4大原因。
推荐算法
第一,小红书的推荐算法,确实不错,而且和其他平台的推荐算法侧重点不同。
来做个对比——
小红书的推荐算法更侧重于关键词匹配和搜索推荐。
该平台主要以图文内容为特色(随后视频内容的比例也逐渐增加),鼓励用户分享购物体验和生活技巧。
这使得其推荐算法更加关注文字质量、图片质量及排版合理性,以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
最近注意到小红书做了一次界面调整的AB测试,他们把原本位于底部的评论、点赞和收藏按钮移到了视频界面的右下角,与抖音的设计风格趋同。这一变化似乎表明小红书正在尝试向更符合大众习惯的交互设计靠拢,以期提高用户参与度和互动体验。这样的调整可能会让老用户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但对新用户来说可能更加直观友好。总体来看,这种设计上的转变反映了短视频平台之间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而进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算法层面,小红书同样偏好通过解析用户的搜索记录、浏览习惯及互动信息(例如点赞、收藏、评论)来构建用户画像,并依据这些画像推荐相应的内容和商品。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小红书的流量来源显示了一个显著的趋势:超过65%的流量来自于用户的搜索行为(2024Q4,其日均搜索量已攀升至6亿次,超过百度的一半)。这表明,平台的搜索功能已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小红书的算法设计必须更加关注搜索结果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以确保用户体验和满意度。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用户对高效信息检索的需求,也提示平台需要持续优化搜索算法,以应对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与之相比,Instagram 的推荐算法更多基于社交网络和视觉内容吸引力。
听起来是不是和小红书很类似?
但根据歪果网友们的说法,正是由于“基于社交网络”这一差别,玩儿 ins 玩儿不了多久就会形成格外严重的信息茧房,只能看到关注者的一些内容。
而且,用户们反馈 ins 的搜索功能也不咋好使——很多朋友们玩儿 ins 都是因为那曾经是追星圈子的快乐老家,明星演员爱豆们会在上面分享日常动态,有机会被翻牌直接互动。
但是,如果没有一字不落的正确输入完整账号,哪怕是明星、大V,ins 上也没办法搜索出你想要的那个人。
集多功能于一体
另外,小红书这平台上,不只有这波外国网友们想要寻找的推荐的个性化视频内容。
它有类似抖音的功能:推荐短视频,各种直播。
它有类似油管的功能:长视频这里也不少。
它有类似 ins 的功能:图文信息,生活分享。
它有类似亚马逊的功能:商品种草,购物下单。
它有类似谷歌的功能:实时搜索,寻求帮助。
它甚至还点亮了 AI 功能……
总之就是一个功能十分齐全的地方。
不过,这些因素也让一些人认为,这次外籍人士大量涌入小红书,可能只是一时的热潮,难以保证长期的热度和用户留存。
一方面,对于只钟情于视频内容的用户而言,小红书的功能显得过于丰富,导致使用起来略显笨重。相比之下,专注于视频内容创作、分发和推荐的App则更加简洁易用。
另一方面,由于小红书还是图文内容阵地,语言障碍和社区文化的差异,让外国朋友们很难真的深入其中。尽管有些人尝试使用翻译工具来互动,但这样的体验并不理想。
(同时我们也刷到一些在外的留子表示,自己刷小红书就是想看看国内的各种内容,现在仿佛又在刷国外 App,不太开心)
全球就一个版本,且注册不费劲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小红书这次意外地成为了“天选之子”,背后还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因素。 小红书之所以能获得如此特殊的地位,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外,还确实存在一些出乎意料的因素。这不仅反映了当前互联网平台竞争的复杂性,也揭示了品牌与用户之间互动模式的多样性。这样的情况无疑给其他平台带来了新的启示,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如何通过独特的定位和创新的策略脱颖而出,将是每个平台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比如,虽然小红书最初起家时的定位是“海外购物分享社区”——网友们因此调侃到兜兜转转,小红书也算干回老本行了——但由于后面的各种调整,小红书并不像很多国内 App 一样,同一款产品区分国内国外两个版本,且内容互不相通。
多说一句,尽管没有明确的出海计划,无论是针对日本市场的Uniik、habU,还是面向欧美东南亚市场的应用,企业都选择了独立开发新的应用程序。 这样的策略反映出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时的谨慎与独立性。一方面,这表明他们对不同市场的独特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愿意为此投入资源以确保产品的本地化和用户体验。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可能意味着企业希望避免在现有平台上遇到的潜在限制或竞争压力,从而选择更为自主的发展路径。无论动机如何,这一决策无疑显示了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采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
也就是说,虽然小红书分国内版 & 国际版,但内容互通,国外网友能跟咱在同一个平台上激情冲浪。
这何尝不是一种“天上地下,国内国外,唯有小红书独步江湖”。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小红书凭借其独特的社区生态和内容分享模式,迅速成为连接国内外用户的重要平台。它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分享生活点滴的空间,更是一个了解全球趋势、获取消费灵感的窗口。无论是时尚达人还是普通消费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和价值。小红书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的商业模式,更在于它深刻理解了用户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意的社区。
这就形成了如今国内外网友之间既拘谨又充满好奇的交流氛围,在App内“甜蜜如初”。
海外 MCN / KOL 导流
当然,部分海外MCN机构和意见领袖对小红书的推广也起到了显著的引流效果。
由于昨日起是歪果仁涌入小红书的第一天,因此,接下来几天内应该会有更多的外国网友入驻起号。这标志着小红书平台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吸引更多全球用户加入这个社区。可以看到,小红书不仅在中国本土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也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这对于平台的发展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容创作者和用户在这里交流互动,为平台带来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和更丰富的用户体验。
One More Thing
最后,为了搜集这篇文章的资料,量子位在凹非寺长时间刷了小红书。
期间多次被机智网友们的算盘珠子崩到脸上:
也给外国友人们推荐另一款好用的中国 App 哦!
如果你们在注册之前有任何疑问或需要帮助,不妨先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使用它。 在当前数字化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贴心服务显得尤为珍贵。在用户开始使用新平台或工具之前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不仅能有效减少用户的困惑和挫败感,还能增强他们对平台的信任和依赖。这不仅体现了提供者对用户体验的重视,也是构建良好用户关系的重要一环。希望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能够得到更多的推广和实践。
毕竟新用户砍一刀砍得多嘛,对吧(诚恳认真脸.jpg)。
参考链接:
[1]http://xhslink.com/a/pqHA6uv1vDE3
[2]http://xhslink.com/a/fOHVMAmOiDE3
[3]http://xhslink.com/a/MkoDpM2g9CE3
[4]https://x.com/op7418/status/1878743593730605217
[5]https://www.wired.com/story/red-note-tiktok-xiaohongshu/
[6]https://techcrunch.com/2025/01/13/xiaohongshu-chinas-answer-to-instagram-hits-no-1-on-the-app-store-as-tiktok-faces-us-shut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