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嫦娥探月,火星逐梦:揭秘中国航天科技的未来征程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视频播放。
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集土壤样本,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实现“绕落巡”一气呵成,中国航天事业正以坚定的步伐,在宇宙星辰中留下一个个崭新的坐标。
两会期间,新华访谈有幸对话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孙泽洲,揭秘了深空探索的神秘故事。
火星移民,30年、50年一切皆有可能
去火星,寻找水源与生命迹象
根据中国航天此前发布的“宇宙计划表”,预计在2030年前后,将启动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孙泽洲表示,采集土壤样本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水资源,如果能够发现可利用的水资源,将为未来的星际探索提供重要支持,让火星移民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
此外,火星作为地球的“晚年状态”的缩影,其演化过程比地球更为超前。研究火星,或许能为地球未来的发展提供预警。
火星移民,不是科幻,而是未来
针对网友关心的“火星移民时间表”,孙泽洲表示:“去程票好买,回程票不好买。”面对火星大气阻力、起飞限制等难题,航天人充满耐心,预计在30年、50年内实现火星移民,一切皆有可能。
航天人的底气:技术积累与国家战略支持
回顾过去一年,中国航天在深空探索领域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实现了环绕、着陆和巡视的“一气呵成”。孙泽洲强调,中国航天并非盲目自大,每一次成功背后,都是无数细节的极致打磨。
这种“考试必须满分”的态度,源于中国航天人的技术积累和国家战略的坚定支持。
航天人的信念:每一次都要“万无一失”
孙泽洲用“考试”来形容每一次航天任务,强调任务的容错率为零,必须“万无一失”。这种高压下的信念,已成为航天人的信仰,推动着他们不断前行。
致敬,航天人!是他们让航天器越走越远,让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宽广。
策划:储学军 车玉明
统筹:李晓云 李由
编导:刘袁媛 徐可
剪辑:张继叶
拍摄:刘厦 赵普凡 张继叶
配音:关心
视频包装:陈杰
页面设计: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