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出现回暖迹象?港媒:欧洲议会取消与中方官员会面限制

admin82025-03-08 13:56:21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白云怡 王琪】香港《南华早报》7日报道称,欧洲议会日前已撤销限制议员与部分中国官员会面的规定,“这一举措被视为中欧关系或将回暖的新迹象”。



图为报道截图

据媒体公开报道,2021年欧盟借口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作出单边对华制裁决定,中方对此提出严正抗议和强烈谴责,并随即对相关的欧洲议会议员和委员会等发起反制措施。欧洲议会又在2023年4月制定了相关限制措施。措施规定,只要欧洲议会议员仍在中方制裁名单上,就不会邀请中国人大代表访问该机构,也不会派出官方代表团访华,但允许在某些情况下进行有限的双边接触。此外,与中方官员的双边接触应及时通知议会相关部门,包括在多边论坛上举行的会议。

“然而,欧洲议会对中国的强硬立场在今年2月的一次高级别会议上出现松动。”《南华早报》称,欧洲议会议长萝伯塔·梅措拉当时向高级议员提议,撤销这些针对中国的限制措施。不过,针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官员的类似限制仍然有效。

欧洲议会的一名发言人证实了有关限制规定的变化。“有关与某些第三国代表接触的非约束性方针是在非常特定的时间和背景下发布的。”该发言人解释称,当时欧洲议会正在对内部规则进行全面调整,包括访问任务、会议申报和进入大楼的规定,因此出台了上述规定。而2024年11月,欧洲议会已出台“更健全、透明的新内部规则”,这意味着早前的指导方针已经多余,甚至可能让人混淆。

目前,欧洲议会的新规要求议员报备所有预定的会议,并且有义务“申报其出席第三方组织活动的情况”。《南华早报》认为,欧洲议会这一调整对北京方面而言可以说是一种胜利。2021年3月,中欧投资协定因制裁风波而被无限期搁置。分析普遍认为,重启中欧投资协定需中欧相互解除制裁。

报道分析称,欧洲议会的政策调整反映出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重新上台,美欧跨大西洋关系正经历数十年来前所未有的紧张。美国近期调整了在俄乌冲突上的立场,并威胁对欧洲发动贸易战,使得欧盟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外交战略,“即使是欧洲内部最鹰派的声音,也开始对华态度软化”。同时,中国也正积极开展对欧洲的“魅力攻势”——中国外交官密集访问欧洲多国,呼吁共同维护多边秩序。



图为中国国旗和欧盟旗帜(资料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杰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中欧关系走了很多弯路,政治互信降低,经贸合作势头受阻。欧洲议会相关政策调整如果属实,或许意味着未来欧洲的价值观外交攻势会趋于缓和,而采取更加务实主义的态度,并寻求更多元的外交政策。不过,赵俊杰提醒称,在过去这些年里,欧洲议会每年都会通过一些反华提案,一些小的调整或松动,不足以让外界对其对华态度改变寄予厚望。

延伸阅读

学者:一个单边主义的美国是中国和欧洲的最佳粘合剂

编者按:泽连斯基和特朗普在白宫的不欢而散,标志着欧洲寻求改善美欧关系的努力再次陷入困境,也成为推动欧洲追求战略自主的催化剂。在这种情况下,中欧关系又会出现哪些变化?合作的契机是否已经到来?

日前,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波在《南华早报》发文指出,随着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逐渐调整,中国与欧洲的合作空间正在扩大。文章探讨了中美欧三边关系的未来走向,分析了中国在乌克兰战后重建和全球多边秩序维护中的潜在作用。观察者网和北京对话获授权翻译并发布中文版,内容如下。

【文/ 周波,翻译/ 王凡非】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演讲,对震惊的盟友而言无异于背后一刀。他完全回避了如何结束乌克兰战争的问题,反而指责欧洲各国都背叛了共同价值观,忽视了对移民问题和言论自由的关切。

他的言论促使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欧洲与美国几十年来的旧关系正在结束”。


泽连斯基与特朗普在白宫发生争吵

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的第一个月,他和他的幕僚们对美国形象的破坏比他所有前任加起来还要严重。

如果“美国治下的和平”正走向黄昏,那么这也标志着新时代的曙光初现。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以“多极化”为主题,与以往几届会议中诸如“西方缺失”和“双输”等情绪化的主题不同,“多极化”指向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呼应这一现实,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亚洲和非洲的代表参加了这场以欧洲视角为中心的会议。

如果美国正从国际体系中退出,中国则正在以基于规则的秩序守护者的姿态进入。在慕尼黑,与万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呼吁建立一个平等有序的多极世界,并表示中国将成为这一体系中的确定性因素。

一个单边主义的美国是中国和欧洲的最佳粘合剂。欧洲无法承受同时与中国进行贸易战和与美国关系紧张的局面。在会议召开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与中国在贸易关系上仍有深化合作的空间,甚至有望“达成新的协议”。

改善与欧洲的紧张关系也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不会通过欧洲的视角来看待俄罗斯,但中国也不需要为了俄罗斯而牺牲与欧洲的关系。

为了缓解欧洲对乌克兰战争的焦虑,展示其公正性,中国可以支持乌克兰参加直接关乎其未来的谈判。一旦达成停火或停战协议,中国还可以倡导包括欧盟在内的所有大国提供集体安全保障。

如果需要维和行动来稳定局势,中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最大的部队派遣国——可以牵头与“全球南方”国家一起维和。俄罗斯肯定会认为北约在乌克兰的任何维和人员都是披着羊皮的狼。鉴于中国“基建狂魔”的实力,中国完全可以为乌克兰的战后重建提供有力支持。

最重要的是,中国和欧盟可以携手在多边体系中维护基于规则的秩序。毕竟,中国已经加入了几乎所有现有的政府间组织和国际公约。挑战在于布鲁塞尔方面。中国被欧盟官方同时描述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

这种大杂烩式的描述更多地反映了欧洲对中国的困惑,而非中国究竟是什么。多亏了特朗普,美国现在应该比中国更像一个经济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

有趣的是,到目前为止,特朗普对中国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热情。这体现在他邀请中国国家主席出席他的就职典礼,并呼吁中国帮助结束乌克兰战争。

特朗普关于中国和华盛顿可以“共同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的声明,几乎让人想起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对“两国集团”提议的拥抱。他对中国征收的10%关税增幅低于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延迟征收的25%关税。


图为墨西哥工厂(资料图)

这是两国决斗前的鞠躬吗?无论如何,特朗普如今应该意识到,他那标志般的不可预测性在面对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时几乎毫无用处。他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的举措,迅速招致了中国对部分美国进口产品的对等反制。当他将DeepSeek称为“美国工业的警钟”时,他无疑清楚,中国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已超越美国。

特朗普的第二任期能为中美关系带来更多稳定吗?尽管这位商人转型的总统以交易著称,但他在第一任期留下的遗产却属于意识形态, 即两党一致的强硬对华共识。这或许并非他的本意,但蓬佩奥、纳瓦罗和莱特希泽等鹰派人物绑架了对华政策。即便是前总统拜登也未能摆脱其束缚。

这一次,共和党在美国国会中占据多数席位,加上特朗普对其团队的绝对掌控,若他有意,他完全有能力重塑自己的政治遗产。万斯演讲中最引人注目的并非他所言,而是他所未言——除了轻描淡写地提到俄罗斯和中国并非主要威胁,以及欧洲的最大威胁源于内部之外,他几乎避而不谈这两个国家。正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或许这位总司令希望将所有关键问题的王炸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时间将证明这种猜测是否只是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