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聆听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我深刻感受到,面对日益加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挑战,我们国家依然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就。这不仅再次证明,我国的发展征程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难关。
作为一名科技界的政协委员,我对“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这一议题尤为关注。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先生积极参与讨论。过去一年,他频繁往返于西藏日喀则和吉林长白山,见证了我国两台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的建成与启用。这一里程碑事件,使得我国的VLBI网从“四站一中心”升级为“六站一中心”,观测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显著提升。这不仅为我国执行嫦娥探月任务及火星等行星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更让我们为之振奋。
每当站在这些庞大的望远镜前,沈志强先生总会陷入沉思:这些大科学装置的价值是否得到了充分体现?显然,大科学装置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产出重大科研成果,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而不仅仅是生成数据。
以天文台为例,科学家们每次申请望远镜观测的数据都会被记录下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数据未能得到及时分析处理,导致“占数为王”的现象,不利于科学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利用。事实上,国际上许多重大天文成果,正是研究团队从开放的存档数据中挖掘出来的。
在张江科学城调研时,沈志强先生了解到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的科学家们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他表示,大科学设施应当成为数据产生、保存和开放共享的核心,但目前产生的数据却分散在各个课题组、研究组手中,形成了数据“孤岛”。
从科学家的角度来看,数据的“私有化”是可以理解的,这背后既有辛勤探索的艰辛,也有对首发成果的渴望。去年两会上,沈志强先生提出了“建好用好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以大设备出大成果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提案。今年,他进一步呼吁建立国家级数据平台,通过政策激励与考核机制,让沉睡的数据“活”起来。
现在,上海天文台已经推行了观测数据“限时独占”机制,即无论团队是否完成分析,数据到期后必须开放给其他科研人员。这一举措旨在倒逼科学家及时完成数据分析处理,促进数据流动,激发跨界创新的可能性。
百年前,我们的前辈们凭借简陋的仪器描绘星空;如今,我们已拥有了世界一流的“大国重器”。大科学装置的寿命可达数十年,它们将见证几代科学家的青春。我们的使命不是“占有”这些装置,而是要让它们成为孕育创新的沃土。虽然短期内可能难以见到成效,但科学本身就是一场“长远账”——播种时未必看到果实,但扎根越深,未来越可期。
原标题:沈志强委员:大科学装置和数据,不是用来“占有”的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刘雪妍
来源:作者:沈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