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水产研究所:科研一线的“美人鱼”与“牛奶病”的挑战
位于天津市的新华社报道,近日,记者参观了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并采访了病害与育种科科长白晓慧及其团队。面对河蟹养殖业中的“牛奶病”这一棘手问题,他们正积极开展防治对策的研究。
“牛奶病”困扰稻蟹混养,科研团队攻坚克难
“牛奶病”是近年来困扰稻蟹混养农户的难题。90后青年工程师郝爽介绍,天津市水产研究所病害与育种科一直致力于针对天津本地“牛奶病”的防治研究。他们自主研发的渔用免疫增强剂已应用于河蟹“牛奶病”的防治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郝爽表示,今年他们将继续优化实验方案,探索更合适的投喂量和方式,力求实现更多养殖户的水稻与河蟹双丰收。
“美人鱼”团队,科研路上的巾帼不让须眉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病害与育种科共有16位科研人员,其中13位女性,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美人鱼”。这群“美人鱼”的领队,就是短发干练、肤色小麦的白晓慧。她并非一开始就从事病害与育种研究,但她的热爱与执着让她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
科研不止步,持续攻坚养殖难题
白晓慧透露,自己刚参加工作时曾在行政岗位,但她的科研热情让她选择了继续深造。2011年,她成功进入华中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了一名水产技术推广和病害育种研究的“鱼博士”。面对鲤鲫鱼养殖中病毒性疾病频发的挑战,白晓慧带领团队与企业合作,攻克了鲤鲫鱼育种难题。
十年磨一剑,科研之路漫长而磨人
白晓慧表示,育种工作需要耐心和坚持。以鲤鲫鱼为例,培育一个新品种需要经过至少四代的选育和两年生产性养殖对比试验,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十年。然而,正是这种“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让白晓慧和她的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种质资源库建设,为水产种业振兴提供物质基础
孟一耕,负责种质资源库管理的青年工程师,于2024年带领团队完成了天津市水产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并积极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开发利用。她表示,这项工作为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技术服务到基层,助力养殖户增收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不仅致力于实验室研究,还把技术服务带到了基层。李晶晶,团队中负责河蟹育种和养殖技术服务的成员,曾为一位没有经验的养殖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助力其实现河蟹亩产30到40斤,亩新增利润400到500元。
结语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形势喜人,这离不开像白晓慧这样一群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助力养殖户增收,为水产种业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未来,他们将继续努力,为更多养殖户带来希望与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