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聚焦全国两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展望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等议题引发了广泛的热议。随着年初宇树机器人表演的火爆以及DeepSeek等项目的全球关注,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市场规模和应用场景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25年将加强对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立法研究。
立法研究:聚焦哪些方面?
未来机器人将在哪些领域率先实现大规模应用?以下是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
如何看待2025年围绕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加强立法研究?
两会期间,评论员白岩松对此表示:“我们非常关注,2025年启动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立法研究,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回顾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曾经过于乐观地对待互联网,对可能的风险缺乏警惕。这次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从一开始就着手进行立法研究,这将有助于抑制潜在的危害,放大其积极影响。”
未来,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究竟有多丰富?
白岩松在讨论中指出:“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比如,今年4月在北京亦庄将举办全球首次机器人半马比赛,这将为机器人与人类运动员共同竞技提供平台,拓展我们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从盲人陪跑到瘫痪患者站起来
除了半马比赛,机器人还有更多令人期待的应用场景。例如,盲人陪跑、帮助视障人士进入公共场所、机械臂帮助老人上下楼梯等。甚至有专家大胆预测,在未来几年内,机器人技术可能帮助瘫痪患者站起来,甚至行走。
推进机器人发展和应用:安全性是首位
在推进机器人技术和应用的过程中,安全性始终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白岩松强调:“机器人要真正进入生活应用,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如果机器人按摩力度过大导致损伤,这就需要我们提前预防。此外,相关立法也需要尽早推进,因为科技是中性的,它可以用于善,也可以用于恶。尽早推进立法,可以遏制科技向恶的一面,更好地发挥其正面效应。”
通过全国两会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需要我们审慎对待,确保技术的发展能够造福人类,而非带来负面影响。让我们共同期待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