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崛起之路:从战略布局到创新前沿
引言: 2003年,在上海经委工作的江上舟,在一次展会上偶遇了高中校友、应用材料(AMAT)刻蚀机事业部一把手尹志尧。在尹志尧的陪同下,江上舟深入参观了应用材料的刻蚀机内部构造,对其精密设计赞叹不已,并留下了“造刻蚀机比造原子弹还复杂”的深刻评价。这段经历,只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崛起之路上的一个小小缩影。
一、战略布局:从经委到中芯国际 江上舟任职期间,作为经委负责人,他不仅负责眼前的工作,更着眼于未来。在他的主导下,大批华人工程师回国创业,其中就包括张汝京创办的中芯国际。这一举措,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微公司:突破“卡脖子”难题 一年后,在江上舟的协调下,尹志尧创办的中微公司落户上海金桥。中微公司率先解决了“卡脖子”问题,成为台积电5nm产线上唯一一家中国大陆刻蚀机供应商。从成立第三年量产首款刻蚀机,到第七年实现45nm介质刻蚀机的国产突破,中微公司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
三、美国泛林解除限制:中国自主研发的力量 2015年2月,美国商务部低调发布声明,解除了对中国出口等离子刻蚀机的限制。原因很简单:中国人自己做出来了。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力量。
四、江上舟的离世与遗产 遗憾的是,江上舟在2011年因癌症辞世,未能亲眼见证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角色。然而,他的战略眼光和前瞻布局,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张江微电子开发区:从规划到现实 1998年,江上舟与其他三位学者提交了《关于微电子产业发展建议》,提出了在浦东规划张江微电子开发区的设想。此后,一系列针对集成电路的顶层设计相继推出,一大批企业陆续落地上海张江。
六、半导体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半导体产业的特点是资本开支巨大,投资周期长。然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上海在集成电路产业上展现出了相对前瞻的布局与规划能力。如今,张江微电子开发区已经成为各类芯片设计、制造、服务公司的聚集地,产值一度达到全国整体的一半以上。
七、时空智能:从无人区到爆发前夜 2018年前后,“时空智能”成为城市产业讨论的热门话题。从汽车制造到集成电路,再到人工智能,上海从未缺席这些前沿技术领域。时空智能,作为一项看似冷门但极具潜力的技术,正迎来爆发前夜。
八、千寻位置:时空智能的“修路人” 千寻位置,作为时空智能领域的独角兽,以一己之力闯进“无人区”,率先打通时空智能全链路能力。从建设遍布全球的GNSS星基/地基增强站,到自主研发定位算法、芯片及大规模互联网服务平台,千寻位置为时空智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创新的前奏: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 3月12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千帆星座的诞生。
结语: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崛起,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付出。从战略布局到创新前沿,上海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未来,上海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